第四章 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6 第四章 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本章重点: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实践活动 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和局限 乡村建设学派 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一般称为“乡村建设运动”。 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人员极其复杂。 有进步的社会学者、经济学者、农业专家和有志青年,也有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改良派,还有国民党中的大小官员等。 主办的机构也是比较杂乱。 建设运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按承办的主体分,有世俗和宗教两种。 世俗的有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 宗教性质的又分为宗教团体的和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学派 第一节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 一、国内的情况 1. 经济背景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小农经济逐步破产,廉价商品的倾销,又破坏了农村的手工业生产。 乡村建设学派 2.政治背景 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运动不断高涨。 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各地方势力的斗争。 在二十年代末,中国民族的危机加剧。 中国向何处去的成为主要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国民党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乡村建设学派 3.第三条道路 一些不满的知识分子,既不赞成对中国的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又不赞成采取共产党的激烈的革命方式,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一个这种的方式,即第三条道路,以挽救中国农村的危机,以此为基础来挽救整个中国的危机。 梁漱溟认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有三种破坏力: (1)政治属性的破坏力——兵祸匪乱苛捐杂税; (2)经济属性的破坏力——外国经济侵略为主,洋行买办等为破坏乡村的助手; (3)文化属性的破坏力——礼俗制度学术思想的改变所带来的破坏力。 二、国际背景 对于农村的改造,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由于工业的发展,农村问题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但是,由于农村是保证社会发展和工业原料的重要基地,农村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和社会大安定。 农村的稳定和正常的生产是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20世纪初,因为受到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美国农村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生产减少,经济贫乏,生活质量低,教育水平下降,青少年离开得越来越多,乡村呈现出全面解体的现象。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问题机会越来越严重。城乡发展的失调,引起了美国高层的重视。 这一运动为美国的农村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以后,美国的农业推广、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等方面的活动频繁起来。 中国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导人如晏阳初、陶行知等人以及许多参加者,实际上受到美国这一运动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理论 一、梁漱溟的“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 1.梁漱溟 他是一个典型的拥护儒家伦理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信佛的人,对佛教有很深的感情。 因此,他一生都在宣讲儒家和佛家思想,其目的就是“实抱一种意志,一种愿望,即是为孔子、为释迦说个明白,出一口气”。 同时,他自谓不是一个“学问中人”,而是一个“问题中人”,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现在何以有一点关于哲学、佛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何以在社会中有些地位?我的答复,乃是由于问题逼出来的。” 他说:“我的问题虽多,但归纳言之,不外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两类,……所谓中国社会问题是以中国政治问题为中心,我今日所提倡并实地从事之乡村建设运动,即是我对于中国政治问题的一种烦闷而得来之最后答案或结论。” 梁漱溟,一生竭力复兴中国文化的合理价值,努力重构儒学体系向现代形态转变。 他以一种宗教式的超越气度,带着一种救世主的姿态,思考整个人类的关怀和对中国的危机,试图重建新的价值体系与意义世界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 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 他的宗教社会思想是他自己对中国以及整个人类未来命运思考的结果。 认为宗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宗教是反理智的,倾向于神秘超绝,建立在超知识、反知识的基础之上。 二是宗教能起到安慰人鼓励人的作用,尤其在人们意志消沉心情苦闷之时,宗教可以带给人们希望,鼓起人们生活的勇气。 在梁漱溟看来,此二者缺一即不是宗教。 在梁漱溟看来宗教的本质弊病感不在于宗教而在于人,是人的欲望、人的情感,让宗教游客丛生的沃土。 宗教是人们对未来、对希望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认为宗教与人类文化同时产生,人类有了宗教乃有其文明的创造。 “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并且宗教是形成一个大民族的前提条件,是凝聚民族灵魂的纽带。 他说“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民族之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个大宗教。” 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系统的宗教,中国人过的是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这是为什么? 中国人又靠什么来取代宗教的作用来维系这 一东方大族

文档评论(0)

638922b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