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要点.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摘要: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也是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是金银等贵金属矿的主要来源,浅成低温金矿具有低温、低压、低盐度、成矿深度浅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地化特征,围岩条件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低温热液矿床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基本含义是指形成于低温(200℃±,一般<300℃)、低压(10~50 MPa)、成矿深度浅(一般≤2 km)、成矿流体 w(NaCleq)低(一般<5%),热液活动主要发生在火山-浅成岩体系统浅部的以产出 Au、Ag贵金属为主(伴生 Cu、Pb、Zn、Te等金属)的热液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最早由林格伦(1933)提出,定义为形成深度小于1km和温度低于200 ℃的一类矿床。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分类方法为Hendenquist等(1994)提出的,主要依据矿床特征和成矿流体特点分为①高硫化型(简称 HS),由酸性、氧化热流体形成;②低硫化型(简称 LS),由近中性、还原热流体形成,但该分类体系具一定的地域性。成矿的宏观条件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可形成于板块俯冲带上盘的大陆弧或成熟的岛弧及弧后拉张动力学环境,特殊情况下,洋中脊(冰岛)也可形成,近年来陆内裂谷环境和陆陆碰撞由挤压向伸展转换时期的构造背景也受到较多关注,Karen 等认为大多数 Au-Ag-Te矿床与造山晚阶段或未发育成熟的裂谷有关。总之该类型矿床的形成与挤压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的拉张环境密切相关,其中高硫化型主要形成于挤压应力场环境,而低硫化型矿床主要产于张性或中性环境下。据现有文献,绝大多数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形成于中-新生代,统计数据显示中-新生代和古生代为该类型矿床 2个重要的成矿期,其成矿时代集中偏新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其形成深度浅,要求矿床所在地壳稳定,剥蚀浅,才能在漫长地质历史中保存下来。在具备成矿物源条件下,结合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时代,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形成时间主要受其所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阶段控制。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产出区域常在基底岩石之上发育火山岩构成双层式结构,该类型矿床主要产于陆相火山岩及与其同时代的火山沉积岩中,有时也产于其下伏的各类基底岩石。大部分矿床产于火山活动中心(破火山口或火山锥)附近,发育火山碎屑岩和熔结火山碎屑岩,少数产于远离火山口的火山岩中,重要容矿构造形式有 2 种为断裂构造和热液角砾岩筒构造。有学者认为矿化常发生在具有良好分异的火山岩地区。与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组分常具高 K 质特征,智利安第斯火山弧中大多数该类型金矿床都产于白垩纪到新生代的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中。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碱性岩和斑岩。2 成矿的微观条件1 流体类型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中 H、O、S、C 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多数以大气降水为主)。其中高硫化型以岩浆水为主,性质为氧化、酸性流体,pH 值<2,w(NaCleq)<5%,H、O 同位素显示,从早到晚成矿流体系统演化呈现出岩浆水减少、大气降水增多的趋势;低硫化型矿床以大气降水为主,含有来自岩浆的挥发分 S 和 C,属还原、近中性流体,w(NaCleq)多<3.5%2 流体演化转引李碧乐等(2010)相分离是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型矿床流体演化中普遍发生的过程,在浅部是矿质沉淀一种重要机制,在较深部(3~4 km)可能为流体重新分配成矿元素的一种机制。Heinrich 等、Pokrovski等对斑岩型和高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压条件变化较大(400~700℃,20~90 MPa)的不同流体系统中,相分离过程中金属元素进入不同相的特性较为一致:Na、K、Fe、Mn、Zn、Rb、Cs、Pb、Ag、Sr、Sn和 W优先进入液态流体相,Cu、Au、As 和 S 等优先进入气水相(vapor)。Pokrovski等对无硫和含硫盐水体系实验模拟结果显示,在无硫体系中,金属元素主要向液相集中,即 Km(元素在气体/卤水中质量分配系数)<1;在含硫体系中,Au 倾向于进入气水相,并且随 S元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大。Nagaseki和 Hayashi 对 Cu 和 Zn 的沸腾体系中元素分配特征的研究也显示,Cu 倾向于随 S 进入气水相。以上研究可能表明流体在相分离过程中成矿元素的重新分配与载矿元素(S、Cl等)在相分离过程中的行为密切相关。于典型的相分离深度(30~80 MPa深度),因 Au 和 Cu的 Km比值大(Au≈7~100,Cu≤100),即使相分离中气水相只占原始流体质量的一小部分,也可分配可观的 Au 和 Cu。Heinrich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