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溯考试文明的源头.doc
追溯考试文明的源头
西汉大政治家董仲舒《春秋繁露》载:“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考试是文明的象征。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是世界公认的考试起源国,曾有人将考试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中国在公元前165年就已经使用书面考试来测验官职候选人,但是任人唯贤制度直到19世纪才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使用。孙中山先生在谈到中国古代考试时曾经指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至于历代举行考试,拔取真才,更是中国几千年的特色。”
“考试”一词的由来
中国关于考试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约二千年左右尧选舜做接班人的传说,见于《史记》、《尚书》尧试舜: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弟傲,能和以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
尧年事已高,欲选接班人,便向四岳征求意见。大家推荐舜,并介绍了他的事绩。但舜能否胜任这个职务呢?尧决定“吾其试哉”。这个“试”,当然还不是考试,而是试用――在实践中考察。经过妻二女、和五典、入百官、宾四门、入山林川泽等多方面考察。历时三年,证明舜“谋事至而言可绩”。方决定让舜“登帝位”。
选拔具有专业技术性质的管理人员,如尧选鲧治水的传说: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载,功用不成。
尧选治水的负责人,也是用“试”的方法。历时九年,实践证明鲧不成,以后才换了鲧的儿子禹。
《周礼》、《礼记》中还有一些“考”、“察”、“比”、“试”、“视”、“校”的记载。如“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与贤者能者”。
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周天子也是用“试”、“比”的方法选拔人才:“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周天子将诸侯贡献之士,集中于射宫,用“试”、“比”的方法选拔。其标准,不仅要看新中之多少,还要看容体,节是否合乎礼、乐的要求。
周代学校也有“比”、“考”、“视”、“校”,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学生比年入学。在学期间还要“考校”――考察、校正,以衡量、评价是否达到了教学标准,“此大学之道也”。
尧选舜、鲧是在实践中试用、考察。但人人经过实践试用,费事、费时,且不能及时任用。选拔人才的方法,到汉文帝时发生了质的飞跃。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两次举贤良方正之后的“对策”,尤十五年一次记载比较明确、具体。
汉文帝刘恒不再使用在实践中试用、考察的方法,而是将自己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为试题,要考生回答。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此次考试,虽仅限贤良方正科,考生也是先经推荐,考试结果也仅定高下,却开创了考试历史之先河。
举贤良方正后“对策”,汉文帝时仅两次,到汉武帝刘彻时已渐成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策问董仲舒,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作答:
“五月,诏贤良曰:‘……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当时,先笔试,即“对策”。皇帝之试是为“策”,考生之答为“对”。“著之于篇”――“篇,谓竹简也”。然后还有口试,即“策问”。如汉武帝之问,董仲舒之答。“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