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穴位电生理信号的探测方法以及人体经穴电生理规律的研究.pptVIP

基于穴位电生理信号的探测方法以及人体经穴电生理规律的研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穴位电生理信号的探测方法以及人体经穴电生理规律的研究

四、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创新点 本项目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检测方法上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点 (内容由中科院提供) 四、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创新点 对穴位刺激方式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各自的刺激量上的变化。该研究突破以往常规研究,在经络实质研究上,我们未予任何物理刺激,仅探测特定穴位电生理信号。 四、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创新点 正常人群中特定穴位的电生理信号目前没有研究数据,该研究着眼于正常人群与非正常人群电生理信号的比较,了解其相关性,更好的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四、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创新点 中医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上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经穴位的电生理信号探测尚未开展,该研究可丰富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理论,更好地指导慢性肾脏病的诊疗。 五、研究计划 2012年11月--2013年01月 筛选入组人群 2013年02月--2013年07月 探测入组人群的电生理信号 2013年08月--2013年09月 对所获取的穴位电生理信号进行分析,对比。 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撰写课题验收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针对主要研究内容和以下研究成果发表SCI/EI收录论文2篇以上,提供第一阶段总结报告和测试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探测特定穴位电生理信号的特点,了解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特定穴位的电生理信号有明显差异。 六.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观察针灸治疗对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穴位产生影响,从而了解慢性肾脏病,更好地指导慢性肾脏病的诊疗。 七、验收标准及方式 本任务书计划任务为第一阶段研究任务,起止时间自任务书签订后为期1年。第一阶段结束后,根据任务书计划要求,电子所对取得的成果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后,启动第二阶段申请。 八、经费 第一阶段申请经费20万 谢 谢 西苑医院2009年上半年工作汇报 2009-07-16 基于穴位电生理信号的探测方法以及 人体经穴电生理规律的研究 (第一阶段) 西苑医院肾病科 汇报内容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内容 四、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五、 研究计划 六、 预期研究成果 七、 验收标准及方式 八、 经费 一、研究背景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疾病治疗及预防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 腧穴理论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腧穴学科是针灸学的基础学科,其发展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 一、研究背景 针刺的作用机制是调实补虚,从古今的针灸临床实践表明,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将对机体产生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整体性治疗作用。 一、研究背景 经络-腧穴学科的一些新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些观点主要集中在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机制研究方面: 一、研究背景 经过文献、临床、代谢、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信息学等研究,初步肯定了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 李振吉,张先恩,苏钢强,等.973 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2005-2006年项目成果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92-93. 一、研究背景 穴位-靶器官具有特异性关联:体表经穴与相同阶节段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在交感神经控制下组成一个相对紧密联系的结构-功能性单元。 Zhu B,Rong PJ,Li YQ,et al.Acupoints-stimulated effective regularity and its mechanisms[J].Shi Jie Zhen Jiu Za Zhi,2009,10( 1):3-9. 一、研究背景 体表腧穴面积的大小和功能强弱实际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状态,而是一个”活”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即腧穴功能强弱及其面积大小会随着机体状态,尤其是内脏功能状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喻晓春,朱兵,高俊虹,等.穴位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J].中医杂志,2007,48( 11):971-973. 曾芳,唐勇,刘旭光,等.论腧穴的动态性[J].四川中医,2008,26(6):103-105. 贲卉,李亮,高昕妍,等.穴位和非穴位一氧化氮含量及导电量的比较[J].针刺研究,2009,34(6),:383-392. 一、研究背景 结缔组织内肥大细胞脱颗粒是穴位效应的始动因素之一 Zhang D,Ding GH,Shen XY,et al.Role of mast cells in acupuncture effect: a pilot study[

文档评论(0)

tmd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