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第25课 桃花源记 解读《桃花源记》作者寄予的理想 (新版)语文版.docVIP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第25课 桃花源记 解读《桃花源记》作者寄予的理想 (新版)语文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第25课 桃花源记 解读《桃花源记》作者寄予的理想 (新版)语文版

解读《桃花源记》作者寄予的理想 陶渊明将桃花源描绘得那么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深深感染读者情绪,强烈震撼读者心灵。在《桃花源记》中构想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劳动、安居乐业、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我上完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一课之后,感触良多。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我们都知道,如果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根据史书的记载,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之一,个政治矛盾异常尖锐,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的时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又争权夺利,连年征战。到处是一派残破景象。陶渊明不去反映社会矛盾,而去极力描绘牧歌般的田园生活。难道这可以说是真实的吗?我会回答仍然是真实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一种与黑暗现实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念。少有大济苍生的陶渊明作为一个田园诗人,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是“理想的”,而不是“写实的”。他在这里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而不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景象。说它真实,指的是理想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是真实的。 陶渊明的千字名篇《桃花源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他所极力描绘的是田园生活中宁静、美好的一面。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一切都极琐碎,极平常,然而又极亲切,极真实。浮现于我们眼前的,俨然一幅:“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牧歌式田园风光。这里没有喧闹,没有苛政,没有斗争,没有灾难和不平,人人平等织而衣,民风古朴,无忧无虑,老少咸乐。学生们不禁会问,这一切难道是真实的吗? 那么,《桃花源记》中的“现实”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呢? 首先,《桃花源记》表现了诗人希望有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三税”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童子需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不要纲纪朝规,名教礼法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公天下的理想大同时代。向我们描绘了“乌托邦”式的s理想社会:“问今是何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取消了朝代,当然也就没有了你死我活的纷争,没有了战争。 其次,《桃花源记》还表现了儒家的“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的王道理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民安居乐业。作者描绘的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而不完全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景象。当时饱受战乱之苦,饱受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劳苦大众,不正是向往着这样的理想社会吗?彻底的否定,往往并不表现为直接的批判,而是另外树立一种全新的与之截然相反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取自于儒道精神的精髓。陶渊明貌似超脱,其实充满着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强烈向往,而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最彻底的否定。陶渊明虽然常以“羲皇上人”自居,其实,他的着眼点,还是在于他所生活的东晋社会。 不仅如此,陶渊明还表现了那个时代少有的民主意识。桃源中人人平等,和睦相处,虽非骨肉亲,如同手足。对外来者,源中百姓“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而源中百姓之间“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源中民风古朴、淳厚,无内外之分,无贵贱之别。在《桃花源记》中作者的理想是一切顺应自然,既无衣食之忧,更无世事烦扰。 当然不能否定,这里面有他隐居生活的真实感受,但同时也凸现了陶渊明对现实的失望,准确地传达了陶渊明当时的心态。现实中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他为生计所迫,他在世俗的尘网中曾苦苦地挣扎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他有自责、有烦郁,有“为五斗米折腰”的种种苦恼。在他的潜意识中始终向往自然。陶渊明的自然观,与当时流行的放浪形骸的寄生哲学明显不同。从《桃花源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自然之趣的精神实质,是以农耕的实践去谋求与自然冥合无间的健康的人生理想,所以他的理想才生动明快,欣然有生气,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种自然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永恒主题,在这种自然观指导下的理想与追求越过时空在一千五百多年后依然吸引着我们就不足为怪了。 优美、传奇,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充满了永恒的魅力。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使人为之陶醉,为之乐道。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iwoduz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