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述汉代今古文之争的由来
試述漢代今古文之爭的由來。
先秦典籍經秦代焚書及秦末的戰爭後,民間及政府的藏書,蕩然無存,所以沒有資料,從事學術研究。自惠帝廢挾書令,文帝獎勵獻書,研究經書的風氣才漸開展,至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設立五經博士,經學漸變成博取利祿的工具,而經學家都希望立為博士,結果有十四博士並列於學官,他們均屬「今文學派」。而十四博士的經傳,皆憑秦末的儒者口頭傳述,靠記憶背誦出來,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記錄成書,輾轉傳授。至於「古文經」則是用大篆蝌蚪等古文寫成,據說其來源或由牆壁中發現,或為民間獻納,如魯恭王拆毀孔子故居,在其牆壁獲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等書。西漢平帝時,劉歆奉命校閱祕閣藏書,覺得這些經傳極為珍貴難得,主張立於學官,但遭受今文經學家反對而放棄。其後,王莽當政,與劉歆關係密切,就憑藉政治力量把《古文尚書》、《周官禮》、《左氏春秋》與《毛詩》列入學官。自此,擁護今文的舊派,與提倡古文的新派,相互針鋒相對,於是造成今古文之爭。
今古文之爭除了因文字及解經不同而有爭論外,其實最主要是利祿之爭。兩家爭立為學官及置博士弟子,無非是爭利祿,因為伏生所傳的尚書的原本,也是古文,伏生於秦焚書時將經書藏於壁內,至漢時才從牆壁取出經書。此等經書必定是古文經,而且亦可見藏書於壁中是普遍現象,並非孔宅是這樣。故當文帝獎勵獻書以後,古文經便會陸續發掘出來,並獻上朝廷,故宮中祕藏有古文經是可能的,若指古文經全屬劉歆偽作,未免武斷。同時,伏生將所藏的古文經傳與晁錯,經晁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記下,就變成今文經。所以錢穆在《國學概論》指出今古文之爭:「其實則爭利祿....非真學術之爭也。」他說得十分正確。試述今文經與古文經之主要分別。
今古文經的分別,不僅在於書寫文字的不同,還有多方面之不同。現分述兩家之主要分別如下:
從經傳版本來比較。今文家的經典底本,除了公羊、穀梁外,大體是古文所寫;但自改成隸書後,一切經典以當時流行的隸書寫本為根據。這些經典,口耳相傳,文義和字句難免有出入,或夾雜有經師個人的意見或解釋。而古文家所根據的經典是流傳於戰國時代以大篆蝌蚪等古文寫成,其中在傳授過程中,為了便利,亦多寫成隸書,但當引經據典時,便經常以原本的古文經典作根據。
從學說淵源來比較。今文家源於戰國至漢初的齊學,喜歡談論天人之理和信奉董仲舒主張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至西漢末年,更出現了「讖緯」。王莽為了實現篡漢,曾利用圖讖作工具;東漢光武帝亦利用讖書作為自己繼承西漢政權的合法根據。今文經學因而逐漸吸收了「讖緯」的內容。古文家源於戰國至漢初的魯學,比較謹守典章之道,是原始、質樸而紮實的學派。故古文經學家力斥讖緯,以為不合經義,非聖人之作。故兩派學者對「讖緯」分別採取了信奉和排斥的態度。
從研究方法來比較。他們在方法上有「篤守師法」與「通訓詁,舉大義」的不同。今文經的大師,對文字的訓詁和內容的解釋,常有個人的見解,與另一傳經者不同,便形成有「師法」,弟子按師法講經,稱為「守家法」,故經之傳授皆可考。古文家則特重訓詁,而經的內容,由學者細心體會,故經之傳授不可考。
從對孔子的態度來比較。今文家視孔子為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認為六經大部分是孔子所作,亦是孔子「託古改制」的手段,他的微言大義是另有目的,故對六經的排列,是含有教育家排列課程的意味。今文家以為易、春秋是孔子的哲學,亦是孔子的社會學及政治學思想的所在,所以列在最後。而詩、書是文字的教育,禮樂是道德的陶冶,故詩、書排最先,禮、樂列於次位,而易、春秋排最後。其排列是完全依照程度,由淺至深。但是,古文學家視孔子為史學家,而六經亦只是古代史料,故對六經的排列是按六經的產生先後次序,分別是易、書、詩、禮、樂及春秋;又認為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聖人;亦是古代史乘的繼往開來者。
進一步來說,今文家認為六經是孔子所作,而偏重春秋,其微言大義的精神蘊藏於今文《公羊傳》中;古文學家以六經為古代史料,偏重《周禮》。
總之,今文經學祖孔子,尊他為受命改制的素王,主王制;古文經學祖周公,主周禮,只尊孔子為先師;今為經學派,古為史學派;今出於齊,古出於魯。
試述漢代今古文經相爭之經過。
自從劉歆建議立古文經於學官,但受今文經學者反對後,今、古文經壁壘分明,兩者的爭論從西漢末年一直延至東漢末年,鄭玄遍注群經,混糅今古文的家法,爭辯才結束,前後達二百多年。今、古經之爭論,較重要的,大約有四次。
第一次是劉歆(古)與太常、博士(今)之爭立毛詩、古文尚書、左氏春秋及逸禮。劉歆於成帝時受詔校訂祕閣藏書,發現有古文經傳,「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立於學官。」他認為今文經傳是秦焚書及禁挾書後的殘存,又宣傳古文經傳的可靠,可添補今文經傳的殘缺。劉歆的意見遭到今文經學家的激烈反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