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理与本质-----辨析“舆论监督”
法理与本质-----辨析“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一词的由来
“舆论监督”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舆论监督”正式出现在大会的报告中:“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党务和政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则把“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四种监督并提,要求“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从党的工作角度提出的“舆论监督”。新媒体成为新闻传播学新的研究领域后,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研究热点。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到网络舆论监督,研究者大多集中在舆论的作用和如何引导的讨论上,如“舆论监督的法制化”、“防止滥用舆论监督权”等。而舆论监督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的一种监督形式,其法律依据何在,实质又是什么,论者甚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本文的目的。
二、舆论监督的法理渊源
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直接法律规定为《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从行使表达权的角度说,检举、申诉、控告是不公开的表达,而批评和建议则包括了公开的表达。所以批评权和建议权又是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组成部分,成为舆论发挥监督作用的法律依据。关于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西方的“第四机构理论”,认为新闻自由是一种制度性权利,与宪法中保护的作为个人权利的言论自由不同。这是美国最高大法官斯图瓦特在197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部分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是新闻媒体,新闻自由保障一些特殊的权利,使其可以有效发挥监督政府的责任”。由于我国新闻媒介实行国有制,“党管媒体”和公民表达权之间的现实关系是“公民有自由,媒体归国家”,因此“第四机构理论”成立条件与我国不符。二是认为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权利的基础,是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的依据。根据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并列,在行文上更易被视作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即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的组成,而两者都是表达自由的部分。梳理起来,公民监督权的法理依据是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障。言论自由的核心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权利,参与政治,作出判断,舆论监督才成为可能。
三、舆论监督的主体
舆论监督并不是某个特定主体的权利,舆论监督自身不是某个特定主体的权力,而是公民行使意见权利所发生的作用和效果。它是民主社会中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是人民的监督,即人民通过媒介工具,对党和政府以及政府工作者的监督。受“第四机构理论”影响,国内一些研究者将新闻媒介比照西方同行想象成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盛赞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让媒介产生错觉,即新闻媒体才是舆论监督的唯一主体,享有特殊权利。从理论上来说,媒介批评之所以有正义性,是因为宪法赋予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媒介又是现代社会知晓信息、表达观点的公开渠道,如果失去这项公共服务职能,媒介代表公民行使监督权力的正义性也就不成立了。
批评性报道及媒体策划的媒介事件,也让公众和媒体产生错觉:舆论监督就是媒介监督。查阅历届党代表大会上“舆论监督”的提法,都把它视作一种作用或各种监督方式中的一种,并非特别规定为新闻媒介的“权利”。但新闻实践中的媒体常把自身看成是国家权力在媒介上的延伸和补充,由于我国是“党管媒体”,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合法性来自国家授权,导致媒介有一种特权思想,在实际新闻实践中把舆论监督当做一种公共权力。实际上,“公”字打头的新闻媒体并没有任何“公权力”。那种强行要求监督对象接受采访,以舆论监督的名义进行媒介审判,在舆论攻势下侵犯舆论谴责对象的人格权等行为,正是媒介错误认识舆论监督主体,法律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综上,尽管舆论监督由媒介实施,但法律意义上的主体是公民,而媒介是舆论传播、舆论形成、舆论反馈的必经路径。
四、舆论监督的客体
舆论监督最初主要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但现在不局限于此,如之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就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的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不同,舆论监督的客体具有广泛性,不限于党内党外、违纪违法的事或行为。对于人民群众之间的问题,理应是《民法》调整的对象,不在舆论监督的范围内。据此,涉及公共利益的组织、个人或事件,都在现今的舆论监督范围内。我们把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揭露,事故内幕的披露与对政府公权力滥用的批评等同成舆论监督,是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