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饮食遗产中的礼事与礼性
浅谈饮食遗产中的礼事与礼性
一、饮食之于礼仪
中国的“礼仪之邦”之称并不是一个广告标签,而是古来有据。我国的“三礼”不独为历史经典,也是中国礼制的渊薮和发凡的重要依据,并成为传统社会所本的礼法凭照,不可违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赵简子与子大叔的对话:“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礼记·乐记》曰:“礼者,天地之序也。”换言之,“礼”乃天经地义社会所依之本。饮食与礼仪素来互注、互疏、互动。《礼记·礼运》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说法,说明“礼”原本产生于人们的饮食,关乎民生,并成为“国之本位”--国之政治、政务的根本。反过来说,政治之本首先就是保障人民的食物生计。《尚书大传》云:“八政何以先食,传曰:‘食者万物之始,人事之本也。’”
因此,几乎所有与礼有关的内容、程序、表述都与饮食有着发生学上的关系。中国千年的伦理,儒家几乎一统天下,而在儒家制定的饮食之礼中,人类的饮食礼仪被视为“知自别于禽兽”,这正是食礼中所隐含的礼义。大多数人看到的是饮食作为仪式的某个程序、某种献祭或牺牲、某些器物、某些隐喻等,即都将食物视为礼仪的附件。其实,就饮食的社会化过程来看,饮食自成秩序。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既是生计,也是政治;政治讲究秩序,秩序又来自生活,即“饮食-生产-生计-生活-身体-秩序-礼仪-政治”一体化,或共同体化。所以,中国的礼仪秩序被注入了政治性等意涵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中国食有主次之分,《礼记·内则》有:“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郑玄注曰:“羹贸,食之主也。”孔颖达疏:“食,谓饭也。言羹之与饭是主食,故诸侯以下无等差也,此谓每日常食……其黍稷稻粱之属,依礼,正食之外,随等别有,稼穑收获皆得为饭,故云羹食无等。”中国的饮食秩序,是以农业为本的伦理秩序,这在饮食上也有鲜明的体现。“食”的意思主要指农作物。《汉书·食货志第四上》开宗明义说:“《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个中关系不言自明。中国饮食以农为本,食以农为主,所谓礼仪,都是以农业伦理为据建立起来的秩序。
食物在仪式中通常充当重要的角色,成为仪式程序不可缺失的一环。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一种被称为“食馂”的礼仪程序。周人对食物祭品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食用特定的食物不仅会消弭灾祸,而且会与神灵发生精神交感而“多福无疆”“眉寿万年”。因此,在祭祀活动即将结束时,主祭者要举行隆重的食馂礼。“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礼记·祭统》)食馂礼虽然是整个仪式的尾声,却是体现祭义的关键环节,以使仪式善始善终。何谓“馂”?孙希旦注:“食余曰馂。”“馂”即祭祀中鬼神享用过的祭品,食馂礼即是严格按照先尊后卑的原则接受神之福祉,享受“圣餐”的过程。《礼记·祭统》孙希旦注云:“馂之道,每变以众,既以贵贱之别,而又以为像其惠之渐广也。”虽然,任何仪式在历史过程中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大致上看,其本义依然隐约可见。比如食馂礼是以赐胙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说文》曰:“胙,祭福肉也。”“胙”即是祭祀中供给神享用的肉。周代天子宗庙祭祀之后就有祭肉赐胙的行为。在类似的仪式中,“神灵-祭司(王)-氏族-民众”构成了一个关系网络,祭司(王)起到了一个核心的作用,他们通过仪式与“天”“神”沟通,并借神之名义在民众中施以权威,“胙”便是这种关系的写照。在民间,饮食祭祀同样普遍,《诗经》中有大量描写,比如《诗经·小雅·楚茨》有:“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
饮食礼仪不似一般所视的日常俗事,而是包含了自然之气、仁义之道、造化之圣和修身之德的社会规则。正如《礼记·乡饮酒义》云:“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曰圣;圣立而将之以敬,曰礼;礼以体长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其中“道-仁-圣-礼-德”贯通成体,演绎自然之顺序,宾主要以仁义相待,堂上的俎豆依规定之数,就是“圣”;以圣为基础,持之以敬,即为“礼”;依礼来体现长幼之道,即为“德”;所谓德,就是得于自身。研究德行道艺,就是要使自己在身心上有所得,所以,圣人努力践行这种隐含仁义道德的宾主之礼。
饮食礼仪实际上是通过饮食活动反映和表现一种历史传统和社会秩序。比如养老、敬老为我国传统,而在现实中,酒食礼仪堪为“现场直播”。饭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