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胃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小儿胃炎的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暖气、反酸等症状。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腹痛”范畴。随着胃镜、胃电图等现代诊断手段在小儿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小儿胃炎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临床研究表明小儿慢性胃炎在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中占有较大比例[1]。小儿胃炎已经成为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身体健康不可忽视的疾病,目前关于小儿胃炎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关于其诊断治疗方面,本文试从小儿胃炎的中西医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概述。 一、病因及病机 中医病因及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不外乎内、外二因,外因感受风寒湿热邪气,饮食不节(洁),酿生湿热,困阻脾胃,或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郁化火,横逆犯脾, 健运失职, 升降失调;内因为体质因素,先天脾胃功能薄弱,内外因相合导致本病各种临床表现。 1.1 感受外邪:历代医家认为风、寒、湿、热诸邪单独或相兼犯胃,皆可导致胃院痛发作。外感寒邪是小儿胃脘痛最常见病邪,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5腹痛论》:“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冷而寒冷之气所干”;明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心腹痛》: “凡小儿外感风寒,内伤冷物,胃气当心而痛,啼哭闷绝,手足冷,或吐或不吐,口热手按摩则止。”小儿为纯阳之体,所病易为热邪所扰,或因外感暑湿(热),从阳化热,内犯脾胃,或因外感寒邪、内伤饮冷,病久郁而化热,阻滞中焦,熏灼胃腑,而致脘闷灼痛。如《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胃中有热诸方》中提到: “夫小儿血气俱盛者,则腑脏皆实,故胃中生热,其状,大便则黄,四肢温壮,翕然体熟是也。”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故湿邪与脾胃病变密切相关。湿有内、外之分,湿热、寒湿之别。《古今医统·湿证候》云:“小儿入夏以来,脾胃虚弱,腠理开竦,或因连日阴雨,或地蒸湿,小儿坐卧于上,便受热气。”指出了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感受外来湿邪;而内湿,多由饮食生冷、肥甘厚腻等,脾运失健,湿邪内生,二者常相互影响。在病变过程中,又可形成湿热与寒湿两种不同的病理转变。如郁久化热,湿热中阻,阻碍气机,脾失健运;或湿邪日久损伤脾阳,形成脾胃寒湿。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认为小儿尤其以湿热为多见[2-4]。 1.2 饮食因素:小儿脾胃薄弱,饮食失于调护也是胃脘痛常见因素。若饮食不节,积滞内停,可致脾胃运化失常;或饮食不洁,病从口入,邪犯胃腑皆可导致胃脘痛。在小儿专著中有诸多论及,其中《生生直指·胃脘痛》对伤食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心痛者,胃脘痛也。其致病之由,皆因恣纵口腹,喜好辛酸,多食炙爝,后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饮相隔,妨碍升降,故胃脘作疼痛。”《证治准绳·幼科》云: “冷热不调,乳哺不节,使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肠胃之间,则霍乱而心腹痛者。” 1.3 情志因素:小儿肝常有余,肝木偏旺,且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吓,若卒受惊恐,肝失疏泄,则乘脾犯胃,肝胃不和;情志失于调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则形成肝胃郁热;或脾土虚弱而肝木乘之,都能导致胃脘疼痛。 1.4 体质因素:小儿的生理特点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常不足”,在病理上,则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加上小儿不能胜邪,为容易感受虚、实、寒、热邪气的特点。《幼科金针》说“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遇寒则凝重而吐。”《保婴撮要·腹痛》:“小儿腹痛,口中气冷,不思饮食,脾土虚寒也。”说明小儿脏腑娇嫩,易受邪侵,脾胃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因此脾胃虚弱是引起小儿胃脘痛的内在原因。 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关于小儿胃炎的病因,目前不是很明确,临床研究表明存在社会心理因素为主、饮食因素、HP感染因素及家族遗传因素等综合性因素[5]。 1.1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质量差、异体蛋白的摄入等是胃粘膜发生炎症。 1.2 社会心理因素: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紧张、忧郁等,导致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胃壁血管痉挛收缩,腺体分泌异常而发生慢性胃炎。。 1.3 化学性因素:药物性因素、毒物刺激等致使胃粘膜损伤。 1.4 感染性因素:鼻腔、口咽部的慢性感染病灶,长期慢性刺激可导致胃粘膜炎症。 1.5 幽门括约肌功能低下:十二指肠液、胆汁反流入胃,损害胃粘膜屏障。 1.6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Marshall和Warren于1983年在胃炎患者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引发了胃炎病因学上的一场革命。第9届世界胃肠病大会认为Hp是80 %慢性胃炎的病因,由此提出Hp相关性胃炎(Hp-G) 的概念。文献报道HP引起的原发性胃炎在儿科占40%-96%,并证明儿童胃炎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主要经“口-口”或“粪-口”以及“胃-口”途径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