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问题为主线,积极构建有效课堂.doc
以问题为主线,积极构建有效课堂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以问题为主线,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反思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问题 情境 探究 反思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85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22条》中也说过:“高效课堂从‘解决问题’入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主动去构建、探究解决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下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找规律”两节数学课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以问题为主线,积极构建有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习材料和问题,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课始,教师出示一个问题“小明和爸爸每天都要喝妈妈为他们准备的豆奶,爸爸用大杯吃,小明用小杯吃,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现有一大杯和2小杯豆奶,如果全部给爸爸喝,要喝几大杯?如果全部给小明喝,要喝几小杯?”当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提出来后,学生都非常活跃,积极举手发言,很轻松就解决了问题。教师顺势指出这里应用了“替换”这样一种解题的策略,从而揭示课题。
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非常和谐自然,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创设了一个与学生发展区非常接近的生活情境,学生能够马上联想到实际生活,自然学得主动积极,为本堂课的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关注学生的积极主动,提高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有效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例如,教学“找规律”时,出示例题后,教师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看题后先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已知的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画一画、分一分。因为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没有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干涉,学生在这种轻松、宽容的气氛中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用三角形表示小杯,长方形表示大杯,画出了替换的简图;有的用圆表示小杯,用五角星表示大杯,画出了替换的简图……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没有暗示,没有刻意地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去解题,学生再也不是带着手铐在跳舞,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有创意,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有效反思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简单的模仿者,教师应给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反思。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充分让学生说出解题时的思考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说出“你为什么这样想”,启发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刚才的解题过程。“你认为这两题哪一题稍难?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还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替换”的解题策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并且有机会将自己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脱身”出来,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来审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哲人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靠自己的领悟,而领悟又要靠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有效反思。
归根结底,有效教学必须要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责编 童 夏)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