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题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时 2课时 教材与学 情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时,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情感的激发。 教学目标 1、学文识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学会用“不但……反而……”说一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收集补充与课文所处时代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租界和八国联军入侵的一段历史,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深入体会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的思想酝酿情感因素。 过 程 设 计 过 程 设 计 过 程 设 计 过 程 设 计 过 程 设 计 过 程 设 计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 开火车读题。题目读懂了吗?重点理解“崛起”。 理解: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2、 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3、 简介周恩来。课件出示周恩来图片,关于周恩来你知道些什么? 是的,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周恩来总理写的随笔中,他曾说十二岁那年的沈阳之行,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正是那些年的沈阳之行使他立下了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在沈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是什么对年少的周恩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二、初读课文,梳理大意。 1、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读后请想一想,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 3、自学反馈。 (1)认读词语: 伯父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抱负 胸怀 喝彩 妇女 闯进租界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帝国主义 铿锵有力 (2)质疑问难: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重点引导理解以下词语: 帝国主义 模范 巡警 惩处 吵嚷 铿锵有力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地方?(外国租界地)知道什么是“租界”? (补充资料) 租界 :顾名思义是被租的地方。而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以在我们中国居住和经商为名,用武力威胁和欺骗的方式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永久或长期(比如30年)占用我们中国的一些地段。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就叫租界。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等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 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其领土主权虽然仍属中国,但帝国主义依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清政府的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3)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 (4)通过刚才几次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预设不懂: 词:衣裳褴褛 诸生 有志者当效周生 欺凌 句:“‘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为什么没处说理?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租界是中国的地方,而且肇事者是洋人,为什么不敢怎样? 三、研读1—6自然段 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沈阳,下火车时,伯父和他有一段对话。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读好对话。 1、学生练习对话 2、出示对话,指名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告诫) 为什么? (不解)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气愤) 那又是为什么呢? (打破沙锅问到底。追问)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无奈) (朗读时,注意说话的语气。指导点拨时,提示语可以灵活穿插,或提到前面) 对话中,伯父告诉少年周恩来“中华不振”;对话中,也可见少年周恩来对这件事的关注。 3、不仅如此,他还始终忘不了,经常想:(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 指名读。明确对话与心里想的话在朗读时语气是不同的。他疑惑不解——一直想不通,自言自语。 (2) 设计引读: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