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谢大家! 前面讲过降雨、蒸发、下渗、径流现在可以讲讲水文循环了。 降雨成因及分类 三层蒸发模型 工程水文学 东华软件 2014.7 绪论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 流域产汇流计算 水文预报 水文模型 水文统计 目录 绪论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1 .1 绪论--水文学定义 水文学(Hydrology)是一门研究水在自然界中运行、变化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水文学 水文气象学 水文地质学 地表水文学 海洋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 河川水文学 冰川水文学 湖泊水文学 沼泽水文学 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也无明确的“终了”的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水文循 定义 2.1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水文循环 * 2 .2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可列出水量平衡方程。对某一区域,有式 I — O =△S I 、O—给定时间内输入、输出该区域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地形等高线中的极大值称为山峰,山峰的下坡方向为山脊,相邻山峰之间的区域称为鞍部。山峰、山脊和鞍部的连接线称为分水线。有地面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1、分水线 2 .3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流域与水系 地面分水线包围的区域称为流域。 2、流域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重合的流域称为闭合流域(closed watershed);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称为非闭合流域(unclosed watershed)。 1、断面 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断面称为横断面,简称断面。断面内通过水流的部分称为过水断面,其面积称为过水断面面积,单位m2。 2 .4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系特征 纵断面 河流中沿水流方向各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称中泓线,沿中泓线的断面称为河流的纵断面。河流纵断面能反映河床的沿程变化。 大断面 河道断面扩展至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0.5~1.0m的断面称为大断面。 河段上相邻两断面河底的高程差与该两断面之间中心线的长度的比值称为河底比降。 2、河底比降 水面线:河道上水位的连线。 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称为流域面积。 3、流域地貌特点 从流域出口断面至分水线的最大直线距离 称流域长度Lb。 与流域长度正交方向上分水线之间的最大直线距离称流域宽度。 大气中的液态水滴或固态冰雪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包括雨、雪、露、雹、霜等等。 1、降雨定义 2 .5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降雨 * 降雨量(深) :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总雨量。单位mm 降雨历时:降雨从某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降雨历时。 单位 min,h,d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称为降雨强度 降雨面积:降雨笼罩范围的水平投影面积 暴雨中心: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地区 1.2降雨的基本要素 2、相关概念 * 降水量等级表 24h雨量(mm) 0.1 0.1-10 10-25 25-50 50-100 100-200 200 等级 微量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 水文学中把存于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土壤水,而将饱和带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定义 2 .6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土壤水、下渗与地下水 土壤含水率: 一定量的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 饱和含水量: 土壤中所有孔隙都被水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它取决于土壤孔隙的大小。 田间持水量: 指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 *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定义 下渗 下渗率(Infiltration rate):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mm/min, mm/h)。 下渗能力/容量(Infiltration capacity): 供水充分条件下的下渗率。 从水面、冰面或其他含水物质表面逸出水汽的过程。 定义 2 .6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