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3use研究报告.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 ——《宋书·陶潜传》(沈约) 写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当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经十几年。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的依据,在今天的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是桃花源。 但文中所说的故事纯属虚构。 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间隔 便要还家 及郡下 语云 诣太守 刘子骥 读好下列句子的停顿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并解释重点词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为:作为 缘:沿着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齐读课文第一段。背诵课文第一段。 1、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 3、描写桃花的诗句,你能联想到哪些? 4、概括本段的大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王维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1、哪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 2、哪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 3、概括本段的大意: 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描述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 请你总结 4、桃花源人他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当中? 齐读第二段 背诵第二段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要:通“邀”,邀请 咸:都讯: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三个句子体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2、哪个句子揭示了桃花源人来此的原因? 3、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概括本段的大意。 哪三个句子体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说了什么?桃花源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讲述了①朝代的更替,②发生的战乱,③百姓的痛苦生活。 叹惋的原因:桃源人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仍然忍受着剥削、战乱的痛苦生活而感叹。 齐读第三段 背诵第三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概括这两段的大意: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刘子冀再访桃花源未果的情行。 2、作者为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①渲染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②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齐读第四、五段 背诵第四、五段 1、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实现?你怎样看待这一理想? 3、“留白”是绘画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做简要的分析。 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渔人的行踪。具体是: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作者的理想社会是: 在这个社会里,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②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和友好。 能否实现: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①但它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②反映了百姓摆脱剥削和压迫的要求,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③另一方面,这一理想又有局限性,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