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视野中的教师及其指导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顾泠沅
教育就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做教师似乎没有比这一点更高深的道理。
物理学形成学科的根在实验室,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扎根于中小学校,尤其是活生生的课堂。如今好教师奇缺,课堂改进速度迟缓,指导工作杂音多,教师无所适从。
本人不是教师之外的研究者,而是作为教师行列的局内人,谈谈亲身经历的改革行动中的感知与体悟。
一、教师教育中的行动学习范式
二、课堂改革凸显为学而教本质
三、教师指导者的工作备受关注
一、教师教育中的行动学习范式
1、在课堂上学做正确的事
2、推广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
2002年1月-9月,在上海青浦,100多次学习、研讨,30多次个别与团体访谈,搜集150多小时录音,20节课堂录像。
1、在课堂上学做正确的事(1)预研究试验——需求出发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
(295份有效问卷)
教师需要有案例的专业引领
● 优秀教师更需对案例作深度解读
“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295份有效问卷)
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 优秀教师常用行动回答讨论中的困惑
(2)原型经验——课堂历练
120位名师,8大类多个典型:在课堂“挣扎”中学会教学
一位语文名师 “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一辈子学做教师)
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
人见解准备方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
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
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
三个关注(自我经验、同行见解、学生收获)和两个反思支架(更新理念、改善行为)的课堂改革经验,无一例外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三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顾泠沅、王洁,国际教育教学大会ICET-49,香港,2004;Ruth Hayhoe评点,几千年中国传统中最精髓的东西——对行动智慧的认可,号召西方同仁为此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3)新的范式——行动反思
教师在职学习三定则
内在需求
越是扎根 鲜活经验 越是有效
行动反思
深入学科 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对教学十分重要,这一问题被以往的研究者忽视了,这样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是一种“缺失范式”(L.Shulman,1986)。
基点下沉 教师的“提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在你工作是环境中学习做正确的事情的活动”(哈佛大学 R.Elmore,2004)。
2、推广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
(1)以学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活动
上海市八区联合行动研究项目(2003年3月——2004年6月,329所中小学,47个调查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校本教研基地建设大型项目(2003年12月——2007年5月,全国84个基地区县,16所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参与,召开四届工作会议)
第三届项目工作大会有来自全国各地近600名代表出席
知识共享模型
问题解决模型
未知区
缩小
公开自我的技能
倾听与回应的技能
问题聚焦的技能
设计与改进的技能
(2)四项基本技能
2 盲区
3 隐藏区
4 未知区
你知
你不知
1 开放区
我知 我不知
“乔哈里窗”
补充以“第三空间”:
最为活跃的中间地带
(行外借鉴)
(教研创造)
校本研修的四项技能
知识共享模型
公开自我的技能 参与者打开隐藏区,直言感受与疑惑,公开自己最能赢得信任。如打破封闭;大胆暴露问题;让年轻老师先发言。
倾听与回应的技能 正视自己的盲区,专心倾听他人讲话,谨慎回应其观点与问题。如虚心悉听;随时提取他人经验教训;把归纳、回应看做一种重要的学习。
问题解决模型
问题聚焦的技能 参与者进入公共问题域,寻找大家认为相对重要的共同问题,并关注解决问题的任务细化与分担。如问题的迅速梳理与归纳;发现有价值的话题;对问题解决的“任务解码”(涉及工作程序、知识领域、相关资源等)。
设计与改进的技能 针对核心问题,通过不断的设计与改进,把行为改善与理性思考联结起来,最终解决问题。如设计指导者不能尾随俗见;将设计变为群体行动;让设计经受实做的考量。
(3)行动学习——体现中国“知行合一”认识论的血与脉
2004年国际教育教学大会(ICET——49)
2005年海峡两岸基础教育高峰论坛
2005年香港教育学院首届世界课堂学习研究年会(WALS)
2008年在荷兰召开的中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