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4.翻越大雪山.doc
14. 翻越大雪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踉跄”“哆嗦”“搀扶”等词语在突出环境状况和展现人物精神方面起到的作用。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在突出环境状况和展现人物精神方面起到的作用。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理解这些描写体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质疑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这支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大雪山多高? 大雪山的环境怎样,气候如何?红军翻过这座山了吗?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客服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教师检查指导
字词
读准字音:邦(bānɡ) 戳(chuō) 哆(duō)嗦(suō) 搀(chān) 刨(páo)
踉(liànɡ)跄(qiànɡ)
书写提示:“戳”字与“戮”不要弄混。“搀”字不要与“挽”混淆。“踉”的右面是“良”字,不要写成“艮”。
词语理解:
老趼:手掌或脚掌上摩擦生的硬皮。
迤逦:曲折连绵。
缭绕:一圈圈向上飘起,回环旋转。
晶莹:光亮而透明。
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主要内容
课文首先介绍了红军战士翻越夹金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红军将士互相关心、
共同克服困难的经过。
谈感受
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佩服。
阅读分析,初步研讨
(一)学习课文第1、2段。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
3.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指导:雪山环境的险恶,从侧面表现出红军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
(二)学习课文第3、4段。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底打满了老趼,既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四、拓展延伸,了解背景
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了解长征。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辨字组词
踉( ) 搀( ) 哆( ) 蜿( )
跟( ) 谗( ) 移( ) 碗(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白雪( ) 变幻( ) 千难( ) 头( )脑( )
( )风( )雨 ( )无际 举目( ) 银( )素( )
3.修改病句。
(1)谁能不说红军不是真正的英雄呢?
无论再恶劣的环境,也阻挡不住红军战士们的脚步。
1.踉跄 搀扶 哆嗦 蜿蜒脚跟 谗言 移动 饭碗
2.皑皑 莫测 万险 昏涨 狂暴 无边 装裹
3. (1)谁能不说红军是真正的英雄呢?
(2)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阻挡不住红军战士们的脚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边思考,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