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一轮复习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doc

(人民版)一轮复习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民版)一轮复习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唐太宗、康熙帝 【模块链接】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Ⅰ专题一):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Ⅱ专题一):唐代手工业;“市”在唐代的发展 【学习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评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和设立台湾府,抗击沙俄和签署《尼布楚条约》,征讨噶尔丹,册封班禅等;评价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知识结构】 一、唐太宗 ㈠⒈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⒉原因 ⑴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⑵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⒊表现 ⑴制度建设:①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②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朝的科举制 ③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 ⑵重用人才: 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 ②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纳谏如流,奖罚分明 ③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⑶从谏如流 ⑷慎用刑法 ⑸轻徭薄赋,修养生息 ⑹力倡节减 ⑺民族政策 ①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西突厥 ②加强管理:A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B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C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③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④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⑤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㈡㈠㈡⒈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⑴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⑵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⑶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⒉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⑴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⑵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⑶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这种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 ⑷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 【达标训练】 1、(2005·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⑴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答: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材料二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吴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⑵材料二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