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坨”理论.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节坨”理论

* 第174节:“坨”理论 唐老师曾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过一次基本理论课,其中就讲到一个“坨”的概念。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来信询问什么叫“坨”?“坨”就是“土”字偏旁加一个“它”,用泥巴做成的“坨”。这个“坨”概念是怎么回事呢? 图174-1 我发现有这么一个现象:比如说,在一条公路上,你会发现六七辆自行车、十几辆自行车集结成一个“坨”,而前面也有十几辆车集结成一个“坨”,再前面还有十几辆车集结成一个“坨”,1号“坨”、2号“坨”、3号“坨”……这么 在往前运行,而在1号坨和2号坨之间零零星星的自行车没有几辆,2号“坨”与3号“坨”之间的自行车也没有几辆。这也就是说,中间零星的自行车,它要么退到后面去跟后面这个“坨”,要么追到前面去融合到前面这个“坨”。 图174-1 大家有没有感觉:交通上这么一个有趣现象,实际上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究其原因,就是红绿灯一站接一站地开关。红灯一亮,全部堵住,然后绿灯一亮,全部一起走,慢慢地自然形成了“坨”。这个“坨”,你后面的人想 超越它,你先得融化在里面,然后再慢慢地往前冲出去,于是就成了这么一种态势。其实,自然界里有很多很多现象,都是“坨”,天上飞的鸟儿,地上跑的野兽,只要是群居,它们都愿意结成“坨”。 图174-1 那么把这个“坨”的概念引申到股价走势里面来,有没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来看一下,见(图174-1)所示,分析这个K线,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杂乱无章,其实用“坨”理论分析也并不难。我们先在这儿画一条线,将两根阴线底部连成一条【低点连线】。这样呢,就把这个左边上面的这个角与下面分开来了,再将股价上面的最高收盘价画一条【高点连线】,于是“坨”就出来 了。这是一个密集成交区,新股上市了,震荡完了以后,就在这个“坨”里面运行,K线收盘价没有一根超过这个“坨”。在这个“坨”里面,只有最后一根出来了,那么就像有一个自行车冲出来了,中间K线不会很多,仅有三四根,然后就到下面又形成了一个“坨”。也就是说,股价走势也有“坨”的概念,股价喜欢在一个“坨”里面,大家挤在一起。一旦发生突破,它会快速地跑到前面一个“坨”里面去,就这样一“坨”一“坨”地往下走。 图174-1 研究这个K线“坨”理论,对我们的股票操作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第一个意义,我想说的是:一个“坨”一旦被突破,它的行进速度是很快的,下跌的时候下跌速度很快,上涨的时候上涨速度很快,总之在两个“坨”之间的K线是不多的,而“坨”里面的K线就比较多。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如果 要躲开跌势的话,千万要在K线离开“坨”以后就躲开,不躲开它就要快速下跌,而在这个“坨”里面它相对会稳定一些,跌势不会很凶。这对我们就有实际操作意义了,如果发生“坨”突破就赶快逃,如果在“坨”里面,那还可找找机会,寻找微小反弹机会,这是“坨”理论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图174-1 第二个意义,就是两个“坨”之间,这个“坨”到下个“坨”中间这个距离,有没有什么启发?我们可以做一下试验,大家可以看看有没有道理。我们把这个高度测量一下,然后把这个高度取名为a,然后把这个“a高度”复制下来,粘贴到这个突破的地方来。我们基本上可以感觉到,一旦跌破这个 “坨”,它的下跌的幅度至少可以达到这个“坨”的纵深或者说最大振幅,事实上现在就是跌到这个地方,确实跌到了这个地方;然后它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坨”,那么按照【“坨”的高度就是后面跌势】这么一个理论,我们再来测量一下,这个坨的高度是多高,我们把这个高度取名为b。 图174-1 也就是说,a三角高度就是c下跌深度,就是c浪下跌至少要达到的位置。那么把b搬过来,去测量后面跌势多大呢?同样把它复制下来,粘贴到这儿,就是说后面一个跌势跌幅至少要到这个地方,才会又发生反弹,这个b高度就是它的d浪下跌深度。到达以后,它又会发生反弹,这个反弹规模又会比 前面一个反弹小一点。这样就从最大一个“坨”,到中间一个“坨”,到小一点的“坨”,再到最小的一个“坨”,它的反弹幅度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按照这个“坨”理论,也正好印证了我们一句话:【反弹不是底,是底不反弹】。 图174-1 在一段下跌行情中间,按照这个“坨”理论,第一个启发是:【下跌距离至少是等于“坨”的高度】,还有一个就是:【“坨”的规模是递减的】,也就是“坨”的几何面积是递减的,越来越小,直到最小;不能再小了,那个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了,由原来强大的下跌动力,逐步减弱到没有下跌动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画一条下降趋势线,这条线实际上就管理了所有的“坨”,都不能冲过这条下降趋势线。在这里,我们以最小一个“坨”做底边线画过来,就发现所有的三角“坨”都包容在一个大的三角形里面。 图174-1 我们做股票只能在这个三角形里面,

文档评论(0)

118book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