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新政治-关综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工作的新政治-关综联

社會工作的新政治:福利改革與福利運動 歐陽達初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前言及概念討論 香港的社會福利在近10年中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社會保障方面,自1998年進行的綜援檢討,以至2003年的新人口政策及2005年增加對家庭照顧者的要求等,都代表著政府逐步收緊健全人士領取綜援的資格。社會福利的範式轉移,除了指政策的內容更趨向「工作福利」的路徑,同時亦由政府及媒體引發了一連串的福利辯論。 在研究本土福利發展的文獻中,不少都集中於制度上的類別、出現原因、轉變等,從上而下地分析政府所推行的福利政策,與社會政治經濟的歷史脈絡關係。這種視角當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較宏觀的制度性分析,不過卻難以見到基層民眾及倡議團體影響政策的能動性,將他們視為被動的福利接受者。事實上,福利改革並不如政府所願般,能順利無阻地進行,社會出現了一些抵抗的運動,甚至提出另類的福利論述及政策建議。當然,香港的社會運動能在體制以外對政府構成了多少壓力及影響,值得深入探討。筆者使用社會福利運動(social welfare movement)來檢視由綜援改革引起的組織性行動,欲透過分析及書寫抗爭的過程,嘗試建構福利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或許它還未達到較嚴格的「社會運動」定義,但由於本文並非學術文章,況且社會運動與福利運動中亦有不少重疊之處,故筆者採用較為鬆散的定義。隨著社工專業化、社區工作「式微」後,不少批評者都認為社工開始背棄了社會改革的理想,只埋首於個案、輔導、治療的工作,將社會問題個人化,甚至社區工作都只講居民互助,沒有挑戰壓迫者及權力面向。這自然看不到個案工作基進化的可能性,更忽略了部份社工仍然在不同的空間,爭取基層的權益及消除社會不公義,例如爭取全民退休保障、反貧窮的運動。故要將這些爭取、倡議行動放置在社會福利運動的框架中,才能重新發掘社會工作在改革社會的基進傳統。 基於過去對社會運動有太多不同理解,故有需要先為「社會福利運動」下一簡單的定義。根據學者Charles Tilly的定義,社會運動就是「衝突的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s),即會衝擊到既得利益者及多少涉及政府的角色,它有三個重要的面向:一.有別於個別的群眾活動,社會運動是以“campaign”的形式出現,即由一群訴求者(claimants)向特定對象(如政府)提出要求;二.過程中他們持續地組織一連串的行動,稱為運動的劇目(repertoires of contention),如集會、示威、靜坐、簽名、媒體關係等,組織相關團體成為聯盟;三.參與者需表現出WUNC,價值(worthiness)、團結(unity)、規模(numbers)、委身(commitment)。而Porta則較重視行動者,他形容社會運動為「特定的社會過程」,行動者(actors)與某對立者衝突,並由非正規網絡連繫著,共同分享集體身份。 而「社會福利運動」根據Harrison等人定義,指「一連串的有意識的集體行動及其相互作用:它針對勞資領域以外,關於社會服務的消費或控制,以及其是否能滿足個人、家庭或群體的需要與期望。」(Annetts, 2009)。由此可見,反對福利改革可視為福利運動的一種,尋求控制社會服務的消費(綜援的資格及水平),亦能滿足Tilly的標準。 本文透過回顧98-08年內三波的福利改革,包括它們針對的不同群體、意識型態和政策效果,分析福利運動作出的回應,其中的權力關係、提出的訴求,以及社會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最後提出對未來的福利運動發展的想像。礙於篇幅及筆者能力所限,本文難以涵蓋歷年的福利(廣義)運動(如爭取改善房屋條件的居民運動),只能將題目收窄於狹義的福利(改善綜援)運動;由於要作一個較整全的檢視,故部份觀點及理論使用較為粗疏,惟旨在拋磚引玉,刺激更多關於本土福利運動的討論及實踐。 福利改革與底層階級:新的福利政治及論述 政府於1998年進行綜援檢討,繼而於99年削減3、4人健全綜援家庭的綜援金10%及20%,同時取消多項特別津貼及補助金。此舉目的在於限制健全失業健全家庭的福利水平,以免超過一般在職家庭的收入,造成官員口中的「綜援養懶人」,即福利依賴。伴隨金額削減的是引入「自力更生計劃」:強制就業的要求,以及懲罰性的強制勞動「社區工作」。在2003年,政府推出新的人口政策,削減新來港人士領取綜援的資格,將居港年期延長至7年,並將酌情權與兼職工作掛勾,這強化了香港社會對新移民的憤恨及烙印。最後,在2005年政府推出欣曉計劃,針對單親家長以及家庭照顧者,要求她們參與有薪工作,否則綜援金額將被扣減。 3波福利改革的內容 主要針對群體 不公義的框架(injustice frame) 1. 自力更生計劃 – 強制勞動及提升對全職工作的要求 健全失業工人(以男性為主) 勞動力的剝削 2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