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经典背诵课件.doc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舆论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认识舆论 3 第一节 民意与舆论 3 第二节 对公众概念的界定 4 第三节 对舆论概念的界定 6 第四节 舆论的形态特征 7 第五节 舆论研究的重要性 10 思考题: 10 第二章 舆论形态的历史演变 10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舆论表现形式 11 第二节 西方古代早期的舆论表现形式 11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的舆论表现形式 12 第四节 近代以来的新闻传播与公众舆论 12 思考题: 13 第三章 舆论概念的历史发展 14 第一节 古典主义舆论观 14 第二节 早期的现代主义 15 第三节 早期的宪政民主理论 15 第四节 舆论概念的美国来源 16 第四章 舆论测量方法 16 第一节 民意调查 17 第二节 焦点小组讨论 23 第三节 控制实验 24 第四节 内容分析 26 思考题: 27 第五章 态度与意见表达 27 第一节 意见与态度 27 第二节 态度与信念 28 第三节 态度与情感 29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29 第五节 态度与行为 30 第六节 刻板印象与偏见 31 思考题: 32 第六章 舆论的个体性影响过程 32 第一节 知觉——判断论 32 第二节 动机——功能论 33 第三节 行为主义条件论 34 第四节 认知反应论 35 第五节 一致论 36 第七章 舆论的群体性影响过程 37 第一节 群体及其分类 37 第二节 群体规范 39 第三节 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40 第四节 群体决策 41 思考题: 43 第八章 舆论的社会性影响过程 43 第一节 社会化 43 第二节 社会表征 44 第三节 社会分层 45 第四节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46 思考题: 48 第九章 谣言与舆论 48 第一节 谣言的定义与特点:虚假还是未经证实 49 第二节 谣言的分类:动机还是效果 49 第三节 谣言的产生:条件和起源 50 第四节 谣言的传播 50 第五节 谣言的终结 51 思考题: 52 第十章 现代传媒对舆论的影响 52 第一节 媒介技术的社会化发展 52 第二节 媒介中介论 53 第三节 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 54 第四节 议程设置论 54 第五节 沉默的螺旋 56 第六节 媒介建构论 57 思考题: 58 第十一章 舆论监督 58 第一节 对舆论监督的界定 59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历史发展 59 第三节 我国的监督体系 60 第四节 舆论监督的法治环境 61 第五节 舆论监督与媒介自律 62 思考题: 62 第一章 认识舆论 ·第一节 民意与舆论 ·第二节 对公众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对舆论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舆论的形态特征 ·第五节 舆论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节 民意与舆论 舆论,英文词是public opinion,这个词有时候也被译为“公众舆论”,比如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的Public Opinion-书,最粗被翻译成《舆论学》,后来又被翻译成《公众舆论》。 在中文中,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的简称,一般指老百姓的言论。这和publicopinion所指称的“民意”(general will)基础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在现代社会,public opinion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民意表达,而又其特定的发生机制,并可能成为强大的社会或政治力量因此首先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汉语中的“舆”,本指车厢,转义为车。《周礼考工记·舆人》中说,“舆人为车”,即舆人是为造车匠,又指与车有关的各色人等。后来,舆人又指驾车的人,称“舆丁”或“差夫”,是差役中的一种,人数众多。所谓“舆者,众也”。春秋末期,人分十等,舆人为第六等。《左传·昭公七年》中说:“人有十等,.二.…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仆臣台义》: “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额者。”舆人因此取得与坐车官吏相对应的一般老百姓的广泛含义。“众”字本身就有等级地位的色彩。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谓众,后演化成与管对应的概念。我国学者徐向红指出,中文里关于舆论表示群众言论这一说法,至少在周朝就大量出现了。先秦典籍中的舆论,主要有“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舆人之议”这三种提法。 此外还有管子提出的“市人之言”和“啧室之议”以及庄子的“丘里之言”等。《三国志·钟华散王朗传》中写道:“朗上疏曰:……今六军戒严,臣恐舆人未畅圣旨……设其傲狠,疏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后汉书·杨震传》中有杨震上疏,请求“全腾之命,以诱邹芜舆人之言”。《旧唐书·本纪第十八》中有宣宗“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苏轼集》中《与杨元素八首》亦曰:“更望倍加保音,侧听严召,以慰舆论。”《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中有:“舆论不能夺,遂从其议。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