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离散数学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

例续 (4) ?xF(g(x, y), z) ; 解:公式解释为: “?x (x·y = y·z)” 不是命题; 真值不确定 (5) ?x F(g(x, a),x); 解:公式解释为: “?x (x·0=x)” 假命题 (6) ?x F(g(x, a),x) → F(x,y) ; 解:公式解释为: “?x (x·0 = x)→(x=y)” 真命题(前件为假) 例续 (7) ?x?y(F(f(x,a),y)→ F(f(y,a), x)) ; 解:公式解释为: “?x?y ((x+0=y)→(y+0=x))” 真命题 (8) ?x?y?z F(f(x,y),z); 解:公式解释为: “?x?y?z(x+y=z)” 真命题 (9) ?x F(f(x,x),g(x,x)) ; 解:公式解释为: “?x(x+x = x·x) 真命题 公式类型 定理 闭式在任何解释下都可变成命题. 定义 设A为一个公式, 若A在任何解释下均为真, 则称A为永真式(或逻辑有效式); 若A在任何解释下均为假, 则称A为永假式(或逻辑矛盾式); 若至少存在一个解释使A为真, 则称A为可满足式. 定义 设A0 是含命题变项p1 , p2,…, pn 的命题公式, A1, A2 , … , An 是n个谓词公式. 用Ai (1≤i≤n)处处代替A0 中的pi, 所得公式A 称为A0 的代换实例. 例如 F(x)→G(x), ?x F(x) → ?y G(y) 等都是p→q的代换实例. 定理 重言式的代换实例都是永真式, 矛盾式的代换实例都是矛盾式. 公式类型示例 例 判断下列公式中, 哪些是永真式, 哪些是永假式? (1) ?x (F(x) →G(x)); (3) ?x F(x)→(?x ?y G(x,y) →?x F(x)); (2) ?x (F(x)∧G(x)); (4) ┐(?x F(x)→?y G(y))∧?y G(y). 解 用A, B, C , D分别代表(1), (2), (3) , (4)中的公式. (1) 取解释I1 : 个体域为实数域; F(x): x是实数; G(x): x是有理数. 在I1下A为假, 故A不是永真式. 再取解释I2 : 个体域为实数域; F(x): x是有理数; G(x): x 能表示成分数. 在I2下A为真. 故公式A是可满足式但不是永真式. (2) 公式B是非永真的可满足式. (3) 易知C是命题公式p→(q→p)的代换实例, 而该命题公式是重言式, 故公式C 是永真式. (4) D是命题公式┐(p→q)∧q的代换实例, 而该命题公式为矛盾式, 故公式D是矛盾式. 公式类型示例 例 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 ?x F(x) → ?x F(x); (2) ?x?yF(x,y)→?x?y F(x,y); (3) ?x (F(x)∧G(x))→?y G(y). 解 记三个公式分别为A, B, C. (1) 设I为任一解释, 个体域为D. 若存在x0∈D, 使F(x0)为假, 则?xF(x)为假, 所以A的前件为假, A为真; 若D中每个个体都具有性质F, 即A的前件为真, 后件显然也为真, 从而A为真. 由 I 的任意性知, A是永真式. (2) 取解释I, 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N, F(x,y)为x≤y, 在 I 下 B的前件与后件均为真, 故B为真, 这说明 B不是矛盾式. 另取解释 I1, 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N, F(x,y)为 x=y, 在 I1下, B的前件真而后件假, 故B为假. 这又说明 B不是永真式. 从而 B是非永真的可满足式. (3) C也是非永真的可满足式. */26 离散数学 数理逻辑 第四章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 一阶逻辑公式及解释 一阶逻辑的引入 在命题逻辑中, 命题是最基本的单位, 对简单命题不再进行分解, 不关心命题中个体与总体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 这就使得它难以描述和证明一些常见的推理. 因此, 需要对命题进行细化, 建立更为精细的逻辑推理体系. 例如: 逻辑学中著名的三段论: 凡偶数都能被2整除. 6是偶数. 所以, 6能被2整除. 这个推理是数学中的真命题, 是正确的, 但在命题逻辑中却无法判断其正确性, 用p,q,r分别表示以上三个命题. 则得到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p∧q)→r 由于上式不是重言式, 因而不能由它判断推理的正确性. 原因在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