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教学提纲-厦门大学研究生院.doc

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教学提纲-厦门大学研究生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教学提纲-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学位课程  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讲授提纲 第一讲 概论   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学科特性   (一)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述)   1、历史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以农业史研究为例:   生产力:农具演进;农作制度;   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地租、租佃关系   2、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本身以及经济关系的社会属性):经济基础一般不能自发的决定上层建筑,往往要通过人的决策来实现,因而使经济关系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不能单纯地去研究经济现象本身。   如中国古代的粮价波动,既有供求关系的影响,又受政府常平仓、义仓、和籴政策的影响。 又如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灾害的预测、防治、控制和善后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 3、历史上各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4、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从经济与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联中阐述历史上经济运行的过程及其机制。   经济史的研究范围是相当广阔的,生产(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分配(赋税、地租、俸禄)交换、流通(商业资本、商业活动、市场、货币、金融、物价)、消费(手段、方式、风气)以及综合性的(如资源的开发、保护,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城市史、市镇史)研究课题层出不穷。 (二)学科特性——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有所谓是研究历史上的经济,或是研究经济的历史的争论。   1、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历史的观点和历史学的基本方法,研究历史上各时期的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不是陈述史事,而是要探明规律,从经济现象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找出经济现象的运动规律。“通古今之变”。   对经济学理论的要求: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货币学、会计学),只有掌握理论才能区别符合规律性与不符合非规律性的经济现象。   马克思《资本论》即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经济史经典著作。   2、搜集和分析历史资料(史料学、考据学)   不是进行抽象地理论阐述,而是根据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研究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因此必须掌握史部目录学,了解中国经济史的基本史籍。 要十分重视新资料的发现和利用——新资料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举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与算赋;吐鲁番文书与北朝赋役制度研究;明代黄册残卷与黄册;明清商号会票与金融史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 自司马迁作《货殖列传》和《平准书》,历代政书、类书都有《食货志》、《食货典》,但它们所记述的主要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的经济主张,对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生活的反映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不够,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史学。 现代意义的经济史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包括社会经济形态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成为研究对象,并以近代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超越了“食货”式记述的传统。所有这些,标志着独立的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科正式形成。这一时期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农村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论证了中国历史上依次经过了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1934)、《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36)等第一次把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等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原始社会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坚持奴隶制社会的普遍性,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殷周奴隶社会说;从生产方式的角度阐述西周社会的封建性质,创立了西周封建说;又首先把中国封建社会区分为领主制和地主制两个阶段,明确提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制社会。还出现了一批经济史的论著:徐中舒《耒耜考》、万国鼎《中国田制史》、邓拓《中国救荒史》、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等,还出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研究集刊》和《食货》半月刊等专业性期刊。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经济史研究继续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经过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等人的努力,西周封建说的体系基本建立;郭沫若完善了西周奴隶社会说和战国封建说的体系;以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对中国历史特点作出新的概括了;全汉升成为第一个比较系统考察我国中古和近古时期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学者;傅衣凌开创了中国经济史学利用民间文书,注意社区研究,把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把地区细部研究和宏观整体相结合的新路子;其他如何兹全、傅筑夫、李埏等也都取得了成绩。 1949年至“文革”前的17年,史学界的注意力集中到关系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即有“五朵金花”之称的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等问题的讨论。 古史分期(即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分期)的讨论,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战国封建说和西周封建说进一步充实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