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翥词韵研究.doc
張翥詞韻研究
林裕盛
前言
王力先生曾說:
歷代韻文本身對漢語史的價值並不比韻書、韻圖低些。……切韻以後,雖然有了韻書,但是韻書由於拘守傳統,並不像韻文(特別是俗文學)那樣正確地反映當代的韻母系統。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唐詩,宋詞,元曲的實際押韻,來補充和修正韻書脫離實際的地方。……
所以欲全面了解漢語的語音,韻文的研究,實為不可缺少的途徑。詞起源於民間,歷宋、元、明、清,始終未成為科舉取士之科目,故其用韻,較不受制於禮部之官韻,而為研究漢語韻部之重要材料。近年來學者從事於斯者頗多,亦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然其研究,多集中於宋詞之用韻。魯國堯先生云:「言詞者必宗宋,然宋以後仍有詞,詞韻在宋以後如何發展這一頗有意義的課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其說誠是。金、元、明、清詞韻研究之情形,遠不及宋詞熱絡。以元詞詞韻而論,筆者蒐羅所及,僅有五篇,即李愛平〈金元山東詞人用韻考〉、魯國堯〈白樸的詞韻、曲韻及其同異〉、〈論宋詞韻及其與金元詞韻的比較〉、〈宋元江西詞人用韻研究〉、金周生〈「元阮願」韻字在金元詞中的押韻類型研究〉。此五篇皆係比較性質,而專就元代詞家之用韻為題之論文著作,尚未出現。筆者有鑑於此,故擬研究張翥之詞韻,以期一探元代韻部之究竟。
張翥,字仲舉,號蛻菴,晉寧人,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卒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享年八十二歲。其著作有《蛻菴詩》五卷、《蛻巖詞》二卷。其《蛻巖詞》二卷,原附於《蛻菴詩》之後,後獨成卷帙。今存版本有舊抄本《四庫全書》本、《四庫備要》本、《知不足齋叢書》本、《彊村叢書》本,今存最佳版本為朱祖謀《彊村叢書》本,其中有張翥詞一百三十三首。而唐圭璋《全金元詞》張翥詞部份即據《彊村叢書》本標點而成。故本文即據《全金元詞》作為張翥詞韻研究之依據。
二、張翥詞韻之分部
1.支思部
本部包括《廣韻》支、脂、之三韻(舉平聲兼賅上、去聲,下同)精、莊、照系字,相當於《中原音韻》之支思部,但無入聲字。
本部獨押之韻例數為九,與他部合押之韻例數為一,獨立成部之條件十分明顯。
本部之獨立,說明了舌尖元音韻母〔 〕的產生。舌尖元音韻母究於何時產生?《切韻》系韻書裡並不見它的蹤跡,故其產生必在隋、唐之後。拙著《宋詞陰聲韻用韻考》舉秦觀、楊 咎之詞韻中咨師部與微齊部分押之情形,說明《廣韻》支、脂、之三韻之精、莊系字已轉變為舌尖元音韻母。而張翥詞韻之中,除了支、脂、之三韻的精、莊系字外,尚有三韻之照系字亦一同押韻,此說明照系字亦已轉變為舌尖元音韻母。
兒系列字(包括「兒、而、爾、邇、耳、餌、珥、駬、二、貳、餌」等字),其音值究竟於何時演變為〔 〕,一直是學者所爭議的焦點。有主「遼金說」者,有主「南宋說」,有主「元代說」者,有主「明代說」者。而張翥詞韻之中,兒系列字僅出現「兒」、「爾」二字:「兒」字一共出現五次,「爾」字出現二次,皆與本部合押,故知兒系列字在元代的韻值仍是〔 〕而非〔 〕,因為〔 〕和〔 〕是不太可能一起押韻的。
2.齊微部
本部包括《廣韻》支、脂、之韻(精、莊、照系字除外)、微、齊、祭諸韻,相當於《中原音韻》之齊微部,但不包括《廣韻》灰韻字,亦無入聲字。
本部獨押之韻例數為五,與他部合押之韻例數為三,其中二韻例與灰回部合押,一韻例與支思部合押。本部與灰回部之分部緣由,詳於灰回部中;至於與支思部,則係偶然合用,因本部與支思部之獨押次數,分別為五與九,超出合押之次數甚多。
李愛平〈金元山東詞人用韻考〉云:
金元山東詞人詞中支微部內存在支思與齊微的對立,但這種對立還遠未達到《中原音韻》那樣的程度,這主要表現在:一、支思與齊微合用達28%。二、支思部獨用的情況不很突出,以片段居多。因此我們在歸納韻部時,將支思與齊微歸為一部,與《中原音韻》有一定差距。
在這一點上,張翥詞用韻,反而接近於《中原音韻》,而不同於金元山東詞人之用韻。
3.魚模部
本部包括《廣韻》魚、虞、模三韻,以及尤韻的「否」字,相當於《中原音韻》之魚模部,但無入聲字。
本部獨押之韻例數為十七,與他部合押者未見,獨立成部之條件十分明顯。
《廣韻》尤、侯韻唇音字轉入虞韻,在唐代已經發生。周祖謨先生〈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唐五代的北方語音〉、唐作藩先生〈晚唐尤韻唇音字轉入虞韻補正〉都提到了這個語音演變現象。李愛平〈金元山東詞人用韻考〉亦云:「模魚部中除《廣韻》的模魚虞三韻系外,還包括侯尤韻系中的唇音字“母婦富副”4字……。」在張翥詞韻之中,《廣韻》尤、侯二韻之唇音字僅見「浮」、「否」二字:「浮」字凡二見,皆與尤侯部合押;「否」字凡三見,其一與本部合押,其二與尤侯部合押,可以說《廣韻》尤、侯韻唇音字,在張翥詞韻之中,尚與《廣韻》尤、侯、幽韻合押者多,轉入虞韻者少。
4.皆來部
本部包括《廣韻》佳(部份)、皆、咍、泰韻字,相當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