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念补充 8.3.2 越岭线 (一)垭口选择 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与两侧山坡展线方案结合一起考虑。 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 垭口展线条件选择:选择垭口必须和山坡展线条件一起考虑。 1 2 3 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4 路线应避开:断层破碎带型及 断层陷落型垭口 路线应放弃:局部移线或采取工程 措施亦不能解决问题 路线可通过:软弱层型、构造型 和松软土侵蚀型的垭口 垭口地质条件选择 8.3.2 越岭线 8.3.2 越岭线 8.3.2 越岭线 (二)过岭标高的选择 1.浅挖低填: 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哑口宽而厚的地形。 2.深挖垭口 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注意深挖路基的稳定性)。 3. 隧道穿越 适用:当垭口挖深在20~25m以上,特别是垭口瘦薄时。 不过分增加造价情况下,尽可能将隧道标高定低一些,以改善路线条件,发挥隧道优势。 宜选在山脊薄、山坡陡、垭口窄的部位,以缩短隧道长度。 注意 常年冰冻线积雪线以下 水文地质条件好的地层。 8.3.2 越岭线 垭口挖深20m 垭口挖深9m 垭口挖深13m 甲方案 浅挖9m,需设两个回头弯道; 乙方案 挖深13m,只需设一个回头弯道; 丙方案 挖深20m,不需要设回头弯道,顺山势展线即可; 最优方案:丙方案 : 线形好,路线最短,有利于行车。 8.3.2 越岭线 (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展线布局 展线方式 实例 8.3.2 越岭线 1.展线布局 展线是在两控制点间采用某种方式延长路线长度,以减小纵坡度的过程。 展线的步骤: 1)拟订路线大致走法 在确定的主要控制点间,用带角手水准出略勘定坡度作为指引,拟定路线大致走法。 8.3.2 越岭线 2)试坡布线 一般由垭口向下试坡,根据平均坡度向下放线,确定若干个中间控制点,从而确定路线轮廓。对路线主要控制点间的几个方案进行比选,选出一、两个较好方案。 3)分析落实控制点,解决局部方案 先落实固定控制点,然后再落实活动控制点。 8.3.2 越岭线 (1)活动性较大的回头地点,可从前后两个面定控制点以适当的坡度分头放坡交会得出。 (2)两面定控制点问的非回头的活控制点,应在其可活动的范围内调整,以使固定控制点间的坡度尽量均匀些。 活动控制点的落实: 8.3.2 越岭线 2.展线方式 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1)自然展线 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2)回头展线 回头展线是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回头曲线:偏角等于或大于180°。 3)螺旋展线 路线需要在某处集中地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时,可考虑采用螺旋展线。 (1)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以旱桥、隧道跨线 (2)在峡谷内,路线就地迂回,利用高架桥跨沟跨线 8.3.2 越岭线 越岭线——①自然展线 符合路线的基本走向,纵坡均匀,路线短、线形好、技术指标较高。 优点 缺点 适用 路线避让艰巨工程和不良地质的自由度不大。 高差不大,自然条件好。 越岭线——②回头展线 能在短距离内克服较大的高差,自由度较大,趋避就利。 优点 缺点 适用 路线长,指标低(R),同一坡面上下线重叠,对施工、行车和养护不利。 避让艰巨工程和地质不良地段,克服高差有可利用的有利地形:山包、平坦的山脊、山沟、山坳 注意:尽量减少回头个数,把回头曲线拉长 越岭线——③螺旋展线 路线利用有利的山包或瓶颈形山谷,在很短的平面距离内就能克服较大的高差。线形较回头线好,无重叠 优点 缺点 适用 需建桥或隧道,工程造价高。 展线方式:上线桥跨和下线隧道跨。 利用山包上线桥跨 (三)路线布局——桥位的选择 ①在“S”形河道腰部跨河。 桥头引道线形平顺、舒畅。如果为大桥,应力求正交。若为中、小桥梁,可采用适当斜交,有利于路桥配合。 ②在河湾附近跨河。 桥头引道也比较平顺。要注意的是河湾水流对桥的影响,应采取防护措施。 利用S形河段跨河 利用弯曲河段跨河 (三)路线布局——桥位的选择 ③在顺直河道跨河 当路线与河道接近平行时,若需要跨河,为行车安全,必须处理好桥头引线。 (a)所示的线形应尽量避免。当必须在这种河段跨越时,中小桥可考虑设置斜桥以改善桥头线形; 如为大桥,当不宜设斜桥时,宜把桥头路线做成杓形或布置一段弯引桥,如图(b)所示。 图 杓形桥头线 (三)路线布局——桥位的选择 (2)跨支流 跨支流的桥位选择一般属于局部方案问题,不作为控制点。 跨越方式有两种: ①在沟口直跨;②绕进支沟上游的绕跨。 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应根据道路等级、地形、地质等决定。一般高等级公路宜采用直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