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1透视的课稿.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透视 第一章 概述 透视现象   当我们站在街道上,向道路的远方望去时,将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街道向远方延伸的同时,由宽逐渐变窄,以致交汇在远方。道路两边的电线杆丛高大逐渐变得低矮,电线杆之间的间距也由长变短,随同街道汇聚在远方。(见图) 如果我们眼睛所观察和研究,将发现透视现象有如下的特点: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水平方向的平行支线、延长线都将在远方消失与一点,这种现象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和规律,所以给人以真实感、立体感。 透视的概念 “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透视学研究现象的投影原理(属于中心投影理论)及表现规律。透视图是依据该原理以二度空间的平面,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表现三度空间的形体而绘制的图样。 达·芬奇曾叙述过如何描绘对象:“取一张对开智大小的玻璃板,将它稳固的树立于眼前,即在你眼睛和你所要描绘的物体之间,然后站在使你的眼睛离玻璃三分二臂尺(约76厘米)的地方,用器具夹住头部使之动惮不得,闭上或遮住一只眼,用画笔或红粉笔在玻璃上描下你透过玻璃板所见之物,在将它转描到好纸上,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设色,画时好好利用大气透视。” 丢勒《画家画肖像》 木刻画 1525年 丢勒《画家画卧妇》 木刻画 1538年 丢勒《画家画静物》 木刻画 1538年 作为“透明平面”的玻璃板,在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成的平面。显然,这个“画面不是我们实际作画的画纸或画布,而是我们借以严谨透视图形的假想平面。写生,就是将这个假想中的透明画面上显示的图形,等样缩小画在画纸上。 因此在研究透视规律,必须在画者和被画景物之间竖立一块假想的透视平面,要研究的千变万化的景物透视图形,都在这块透视的平面,离开了这块平面,透视图形就失去了落脚场所。 第二节 透视的基本术语与名词概念 透视的术语(一) 三个面:基面、画面、视平面 三个线:基线、视线、视平线 三个点:视点、足点、心点 两个高:视距、视高 视角:任意两条边缘视线与视点所成的夹角。 视锥:汇聚在眼睛瞳孔内的无数视线形成的圆锥。视锥的中轴线称为视心线,它表示画者注视的方向。 视域:视点和注视方向固定时所能见到的范围。 正常视域:双眼视域中央图象显现正常范围,称正常视域,它是由目点引出的视角约为60度的圆锥形空间;圆锥与画面交割的圆圈称60度视圈,是画面正常视域范围。 取景框:画面中央取景入画的范围称取景框;一般为矩形,位于60度视圈内。 心点:画者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点称心点,位于正常视预的视平线中央;是与画面成直角的变线的灭点。 距点:距点有两个,分别位于心点左右视平线上,离心点远近与视距相等;它们是与画面成45度角的平变线的灭点。 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称为原线。 变线: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 灭点:变线无限延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在灭点上;相互平行的变线,向同一个灭点汇聚并消失; 灭线:与画面不平行的平面无限延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在灭线上(如地平面消失在灭线地平线上);相互平行的平面有一条共同的灭线。 两种观察方法与两种投影方式 1.焦点透视为“中心投影”,是视点在相对近距离观察物体的投影方式,视点是对物体各点投射和回收视线为中心,它的发射时一个锥形体。 与焦点相对的是散点透视,在中国绘画中称为“远近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说,将透视分为高远,深远,平远。实质是仰视,俯视,平视。 特点:多视点、高视高、远视距 中国绘画对于物体的表现,强调“石分三面”、“石看三面”的立体效果,常将视点想为“千里目”、“万里眼”。 第三节 空间直线消失现象及其透视规律 1、景物的深度变化与近大远小 焦点透视在空间意识处理上,属于有明确消失轨迹的视觉空间。景物只要与视点前的画面有深度变化,在视觉中其形象就要从高度、宽度和深度上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化和消失现象。如图 同理,一组同状态等宽或等深的线段,只要与视点前的画面距离由近推远,也会产生同样的变化,无限远是也会缩为无限远小的点,无限远小的点,代表物体的消失,称灭点或消失点。 2、直线的视觉与透视变化 物体的边缘线有很多直线,从它们与画面、基面的关系以及消失状态上分析,可分为无消失变化的原线和有消失变化的变线。 原线视指与画面保持平行关系的直线,无论怎样延伸也不会和画面相交,同类彼此也不会聚拢、消失。 变线是指与画面成一定角度而彼此平行的直线,向远处延伸,在无限远处必然消失到一个灭点上。 2、直线的视觉与透视变化 物体的边缘线有很多直线,从它们与画面、基面的关系以及消失状态上分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