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子束溅射室温沉积生长SiC薄膜.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离子束溅射室温沉积生长SiC薄膜

二、实验方法 * 双离子束溅射室温沉积生长SiC薄膜 金成刚 吴雪梅 诸葛兰剑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 2007年8月 成都 ¤ 研究背景 ¤ 实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结 论 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 SiC作为一种优秀的微电子材料,以其禁带宽、饱和电子漂移速度大、临界雪崩击穿电场高和热导高的特点,在大功率、高频、耐高温、抗辐射器件及光电子集成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备受重视。工艺上又可以与集成电路兼容,被期待作为新型的光电材料应用于大规模光电集成电路(OEIC),因而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SiC虽是间接带隙半导体,但目前人们研制的具有纳米结构的SiC材料已能有效发射蓝光。目前SiC体单晶的生产已日趋完善。但氮化镓材料发光效率极高,SiC材料发光效率却相对较低。如何提高SiC材料的发光效率现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的研究领域。 SiC材料是我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内容 ☆ 化学气相沉积(CVD) ☆ 分子束外延 (MBE) ☆ 磁控溅射 ☆ 脉冲激光淀积(PLD) ☆ 离子注入 目前制备SiC薄膜选用的主要方法 :采用双离子束溅射的方法分别制备了无辅源离子轰击SiC薄膜、能量为150eV的辅源离子轰击SiC薄膜,通过SEM、XRD、Raman、透射谱等手段测试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光学性质等。 图1 双离子束溅射沉积(DISBD)装置示意图 ¤ 采用双离子束溅射装置沉积薄膜 ¤ 工作气体为Ar ¤ 本底气压为5×10-4Pa ¤ 沉积气压为2×10-2Pa ¤ 主源离子能量为800eV 束流为40mA ¤ 辅源离子能量为150eV 束流为10mA 三、结果和分析 1. SiC薄膜表面SEM分析 (a) (b) 图2 (a)无辅源轰击的表面SEM图,(b)能量为150eV辅源轰击的表面SEM图 随着辅源离子的轰击薄膜中团簇的尺寸变大 图3 (c)无辅源轰击的截面SEM图,(d)能量为150eV辅源轰击的截面SEM图 A B C (c) (d) 无辅源轰击的膜比较平滑,而薄膜与Si衬底间的接触面比较光滑,没有空洞,但是其中有很多裂纹如图3(c)A区域。 150eV离子束轰击之后的膜变得粗糙,致密。如图3(d)B区域,薄膜与Si衬底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过渡层,而且有空洞出现如C区域,但是并没有发现裂纹。 低能离子束轰击提高吸附原子的迁移率,使得薄膜更加致密,表面粗糙。同时离子束的轰击能够增大团簇的尺寸,提高薄膜与衬底间的附着力,释放薄膜与衬底间的内应力。 2. SiC薄膜结构的FTIR分析 红外光谱是研究红外光通过样品被吸收的情况,红外光谱最适宜于研究不同原子的极性键(如C=O,O-H,C-H,N-H)的振动。 图4 (a)无辅源轰击的红外透射光谱,(b)能量为150eV辅源轰击的红外透射光谱。 离子束轰击后,位于800cm-1的Si-C键的吸收峰变得尖锐,这说明离子束轰击促进了Si-C键的形成。 3. SiC薄膜结构的Raman分析 Raman光谱是研究在垂直或其他方向上对单色光的散射,与红外光谱是互相补充的。 Raman光谱则适宜于研究同原子的极性键(如C=C,S=S,N=N)的振动。本实验就用其来测量我们所得薄膜中的C=C和Si-Si键。 图4 (a)无辅源轰击的Raman光谱,(b)能量为150eV辅源轰击的Raman光谱。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