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型背景下苏北县城第二产业选择路径初探
——以泗阳县为例
袁新国 许 景
【摘要】本文以泗阳县产业选择为例,试图阐述苏北第二产业发展中产业选择的路径,除既有
的产业区位熵、波士顿矩阵、大项目引导的产业扎堆等传统产业选择路径之外,也针对了苏北县城的
特殊情况,其一为东部地区产业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吸引,以及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内部互助式产业发展
路径,对当前苏北县城市产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现实作用。
【关键词】苏北县城;产业选择;路径探索;泗阳
1.发展背景与研究综述
1.1 苏北产业发展背景
1.1.1 世界产业革命
为了有效利用全球资源,降低制造业成本,跨国公司约每隔 20 年就展开一次全球制造
业布局的调整,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第三次产
业转移的结果,并且正在经历第四次转移(曲建,2008)。第四次产业转移主要是从我国沿
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以及向越南、印度等周边亚洲国家转移。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第四次
产业革命来临,世界各国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
高点。对于长三角北翼城市而言,把握好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和第四次产业革命,有机会提
升产业格局。
1.1.2 长三角扩容
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动直接影响了与世界直接接轨的长三角产业变化,苏北属长三角核心
区域的外缘,地缘上具有承接上海、苏南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
浪潮,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的崛起、苏南苏北协调发展,泗阳经济开放程度必将逐步提高,国
际国内发展前沿区将对泗阳产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3 江苏省南北共建初步形成
苏南标杆城市产业发展不仅具有先发优势,同时也具有先发劣势,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产
业转移正在从长三角等沿海先发核心城市向外围转移。作为这样一个正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产
业后发城市,泗阳凭借江苏省实行苏南、苏北共建开发区这一优势政策,抓好和吴江的这一
1
层开发区共建的“血缘”关系,顺势而上,承接一些其转移出且相对较好的产业,或者为苏
南优势产业做服务配套产业。
1.2 相关研究综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30 多年的产业选择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表明,既有成功之处,也存在
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吕明元,2005)。国内对产业选择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利用
波士顿矩阵的方法来进行区域产业的选择,将不同象限中的产业分为金牛产业、明星产业、
问题产业和瘦狗产业,并对于区域的不同产业分别应用发展、维持、任其发展三种不同战略
(黄信灶等, 2008),以及在波士顿矩阵之外,还利用了区位熵、比较优势产业、环境排放
等多路径的产业选择(许景等,2011;许景,2013);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基于要素禀赋结
构选择产业类型(何小梅,2004;徐琪,2005;朱涛,2007);根据本区域资源、需求实际
和市场化程度,构建区内相关支持性产业或企业链群,形成具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特色的产
品生产和经营供应链网络,提高产品竞争力 (何凡,2004;主悔等,2006);通过产业规模、
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优势、产业关联强度等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或模型来确定产业选择 (袁明
鹏,1999;魏小真等,2006;孔素贞,2007);区位是产业选择考虑的重要因素(廖鹏,2005;
何燕子,2005)。
2.苏北县城产业整体发展特点
2.1 综合实力偏低,主导产业易被取代
从全省市县来看,作为苏北地区的县,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错过了曾经的两轮经济高
速增长期,经济状况整体落后。2009 年,江苏全省全部51 个市县中,泗阳县国内生产总值
排名第41,除第一产业处于中上游之外,列第24 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也普遍较为落后。主导
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众所周知,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浪潮下,小规模的传统产业一旦没
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和契机,容易被时代淘汰,从而被新兴产业取代。
表1 2009 年泗阳部分经济指标在全省情况
类型 泗阳排名 绝对值 首位市县 绝对值 50 市县平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