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八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现代文阅读。
2014年岁末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等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国家公祭鼎呈圆形,三足,鼎身和铜质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我国举办首次国家公祭。另外该鼎外侧正面铸有160字魏碑体铭文,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鼎,原本是一种熬煮食物的日常生活用陶器,最早出现于六、七千年前的史前社会中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非实用性的礼器,常在重要礼仪场合上使用。到了四千多年前铜器发明以后,便改用铜来铸鼎。其中,“禹铸九鼎”的传说故事最为有名。
话说夏初,大禹平治水土,将天下划为九州。并铸成九只大鼎,代表九州,象征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九鼎因此也一直被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宝器,得国得鼎,失鼎失国,鼎成了国家存亡的标志。同时,谁可拥有多少鼎,还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所谓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成为了规制。
这种做法直到战国时代以后,才随着社会制度“礼崩乐坏”而逐渐式微,不再延续。但却留下来“一言九鼎”、“定鼎天下”、“钟鸣鼎食”、“革故鼎新”等等鼎文化词语。而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常用的铸鼎纪事传统,得以传承至今,鼎从礼器转化成为了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像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中国政府送的“国礼”便是一尊大鼎。再像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也曾铸造宝鼎,用以志念。这次铸造“国家公祭鼎”,用以祭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主题突出,永久悼念,再次呈现出鼎文化的古为今用价值。
如果我们对中国鼎文化有所了解的话,还会发现国家公祭鼎不是凭空铸造,而是典有所本,形有所出,仿制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大鼎。
楚大鼎,重约400公斤,仅次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832多公斤重的司母戊鼎,号称中国现已发现的第二大鼎。在楚大鼎的足、腹下,有“安邦”二字吉语铭文,这显然与国家公祭鼎的仿制用意也不无关系。
据说,楚大鼎的主人是楚国明主考烈王,在位26年,迁都今寿县后去世,接替王位的幽王十分敬重他的父亲,便把此鼎随葬于墓中。1933年寿县大旱,当地联保主任驱使农民以赈灾为名盗挖楚墓,震惊全国。待安徽省图书馆闻讯前去收藏时,大部分器物已轶散,只剩下这件不易搬走的楚大鼎等。后来,该鼎还因抗战爆发被运往四川,几经波折,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南京博物院。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往台湾时,楚大鼎过重,未来得及搬上船,南京解放,该鼎重回安徽。现而今,作为东周时期最重的大鼎,已被列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
(1)下列各项中,其解释不属于原文所论的“鼎文化”的一项是
A、《左传》中记载楚庄王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觊觎周朝王室。后用“问鼎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因为九鼎是统治天下的权力象征。
B、“鼎足而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本义是指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常比喻三方分立或相持的局面。
C、“革故鼎新”出自《周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原是取义于革、鼎二卦名,后用以指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变革。
D、“钟鸣鼎食”出自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本指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多形容贵族生活的豪华、排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鼎最早是一种熬煮食物的实用性日常生活用陶器,后来,鼎逐渐演变成非实用性的礼器,鼎的材质也改为铜,常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
B、战国之后,随着社会制度“礼崩乐坏”,夏、商、周时期鼎所蕴含的政治意义逐渐淡化,只有一些蕴含鼎文化的词语流传下来。
C、现在,鼎已从礼器转化成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中国政府以鼎为“国礼”祝贺联合国成立50周年,在香港回归祖国时,也铸鼎志念。
D、夏禹所铸的“九鼎”成为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利象征,以至于九鼎在夏、商、周三代被奉为传国宝器,鼎演变成为国家存亡的标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次铸造国家公祭鼎,是对传统的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因为在中国古代就有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铸鼎纪事、以志纪念的传统。
B、在周代,鼎作为一种礼器,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对鼎的拥有数量的严格规制,也成为周朝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的有力手段。
C、国家公祭鼎仿中国现已发现的第二大鼎﹣﹣楚大鼎铸制,其用意就是借楚大鼎的足、腹下的吉语铭文,来祈盼安定和平的美好未来。
D、楚大鼎为东周时期最重的鼎,这表明鼎的主人应该是当时国力雄厚、位高权重的诸侯;它的出土,也说明当时鼎也是王侯贵族的随葬品之一。
二、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