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 1.《廿二史札记·宋史》记载:“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曾任宰执及现任三少使相者,荫三人;曾任三少及侍御史者,荫一人。……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材料反映的恩荫制度源于 A.世官制 B.三公九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恩荫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恩荫制度是中国古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根源于先秦的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 ? 2.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的大意是: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因此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制度是宗法制,C项说法正确;A、D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B项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 3.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地方通过血缘组织管理,郡县制下地方通过官僚管理,中央集权加强,向领土国家转变,因此D项说法正确;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逐渐转变,封建等级制度日益衰落,A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B项错误;分封制下已经实现部落联盟向封邦建国的转变,故C项错误。 ? 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议制度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唐朝三省制的实行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因此两者都利于集思广益,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适合于唐朝的三省制,它存在互相诘难、效率低下的弊端,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未体现出;C项说法错在限制了皇权,可以排除。 ? 5.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 C.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令姚崇并无执行权,强令地方长官执行命令是越权,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在“门下省”,材料没有涉及门下省失权;材料未体现相权与皇权的矛盾,C项错误;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是因为中书令姚崇越权,并非是藩镇割据,D项说法错误。 ? 6.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材料“限于少数私家”“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的局限性,该做法得以改变是在科举制实施以后,因此C项说法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A、B两项说法可以排除;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实施,D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 7.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 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