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概念和伦理学问题EUTHANASIACONCEPTUALAND.ppt

安乐死概念和伦理学问题EUTHANASIACONCEPTUALAND.ppt

  1.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乐死概念和伦理学问题EUTHANASIACONCEPTUALAND

认知科学的 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刘晓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liuxiaoli@263.net.cn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 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学科建制化 最近二十年,认知科学的学科建制化步伐加快:哈佛大学等院校相继建立了认知科学研究机构,MIT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认知科学系,1986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设立第一个认知科学博士学位。 以“认知科学”为名义的期刊杂志也相继问世。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也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念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 二、认知科学的 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这里的基础理论问题涉及哲学,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心灵哲学 人工智能的基础假设和工作范式 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研究纲领 (一)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 当代心灵哲学的研究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围绕着心身关系、意向性、意识等问题展开。 1、心身关系问题 心身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当代心灵哲学主要涉及心的本体论研究和心身因果作用研究两个方面。 (1)关于心的本体论问题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观点是心身实体二元论。 与心身二元论不同,当代心灵哲学家大多持有实体唯物主义立场,并试图在自然主义的框架之内对心的本体论地位和心身因果作用问题做出回答。 20世纪上半叶以来,关于心的本体论研究经历了多个理论流派的兴衰 以Ryle和Hempel为代表的行为主义 以Smart和Place等人为代表的心身类型同一论 以Putnam、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等。 从心身类型同一论到功能主义的发展反映了由还原的强物理主义到非还原的弱物理主义的转变。 转变过程中,Davidson提出了作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基础的心身附随关系思想。 Putnam基于功能主义提出了心理状态多重实现论题。 (2)心身因果作用问题 心身因果作用有三个方向:身→心、心→身、心→心。 引起较多争论的是第二和第三个方向,主要是讨论在因果闭合的物理世界中,心理现象如何具有因果效力的问题。 心身因果作用问题的理解 以Jackson为代表的副现象主义,将心理现象看作是完全没有因果效力的,是附加在大脑的某些物理过程之上的一种“副现象”。 以Davidson为代表的反常的一元论,以心身同一论和心身附随关系为基础。 以Fodor, Pylyshyn为代表的符号计算主义,强调具有语义内容、同时又得到物理实现的表征(或符号)计算的因果解释理论。 以Kim为代表的心身局域还原论等。 2、意向性问题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最为困难的两个问题之一(另一个是意识问题) 现象学家Brentano将意向性看作是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区分的标志,“意向使心灵指向某个对象”。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不能解释意向性的。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指出 注意某事并找出一个原因,这意味着,在其中寻找有意向者,寻找一个主体,一个行为者,每个事件都是一个行为,人们习惯在一切事件中都发现有意向。 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关于某物或某对象的,“我们清楚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有信念、愿望、倾向等。 动物是否也有此习惯呢? 心灵的意向性 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 意向心理状态的实在性问题 意向内容的关系性质问题 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 (1)意向心理状态的 实在性问题 对于信念、愿望等意向心理状态是否是实在的,它们是否与我们的常识心理学的概括相一致,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解决方向: 1)以Fodor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 认为命题态度等意向心理状态是在物理系统中得到实现的,是具有语义性质和因果效力的状态。 2)以Paul Churchland、Patricia Churchland 和 Stich为代表的取消主义 他们认为,我们关于心的常识看法是错误的,常识看法对信念、愿望等意向心理状态的错误预设,终将随着神经科学或认知科学的发展而被取消。 3)以Dennett为代表的“拟人化的意向立场”是工具主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