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於感触界是消极的.ppt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於感触界是消极的

牟宗三 主講 林清臣 記錄 中國哲學對於智思界是積極的,對於感觸界是消極的(就成立知識言);西方哲學則反是 佛教大乘起信論言一心開二門,其實中西哲學都是一心開二門,此為共同的哲學架構(philosophical frame)。依佛教本身的講法,所謂二門,一是真如門,一是生滅門。 真如門就相當於康德所說的智思界(noumena),生滅門就相當於其所說的感觸界(phenomena)。中西哲學都開二門,但二門孰輕孰重,是否充分開出來,就有所不同。若對一門較著重,意識得很清楚,了解得很通透而能把它充分展示出來,則為積極的。相對地,若對一門比較不著力,用心不很深,了解得不通透,而未能充分把它展示出來的,則是消極的。 對於phenomena方面,中國傳統的態度是消極的,而對於noumena方面是積極的。而西方在noumena方面了解得不通透,意識不十分清楚,故為消極的,但在phenomena之知識(經驗科學)方面則為積極的。 中國對於生滅門的現象,就經驗知識方面言,意識不夠,故較消極。如佛教對生滅門也非常充分,就某方面而言也很足夠,故對生滅門這方面意識得很清楚;而且能正視。 但東方無科學傳統,科學知識沒有充分開出來,所以一般古聖先賢在這方面不十分用心,其用心都在noumena方面。佛教對生滅門也很積極,但它不是對知識講,因為一說生滅,其範圍也很廣泛。知識方面也屬生滅門,因經驗對象變化無常,也是有生有滅,凡在因果關係下的自然現象都是有生有滅的。但是佛教所謂的生滅,不限於就經驗對象講經驗知識,而且重點也不在經驗知識,而是在生死,直接著重在此,故佛教要了生了死,解脫生死問題,生死就是生滅。 就人生講,生滅是生死,對知識對象雖不能言生死,也可言生滅變化,一個對象時時刻刻在變,故其言生滅是很廣泛的。但若不把生滅只限於知識對象言,而把全部人生都包括在內,則我們就可以廣義地說人在生死中轉,依佛教而言,就是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死就是一個大海,陷落於此而不能解銳,這就是人生的痛苦,與可悲,故佛教言生滅不在言知識對象,不在說明經驗知識,而在說明人生的煩惱, 人生的痛苦,人生是整個看的(human life as a whole),人生中也有知識,不過只是整個人生中的一部分,此與現代人不同。現代人是以知識籠罩全體,而且對於知識自以為有清楚的概念,其實自己本身也無清楚的概念,只是迷信科學,訴諸權威信仰,因科學無人懷疑,事實上科學一般人是外行,並不清楚,但卻相信科學有效可靠。 古人先對整個人生全體,對德行、對未達到德行時人生的痛苦與煩惱,有清楚的觀念,因這是自己的事情,他能掌握得住而有清楚的觀念。現代人正相反,對德行無清楚的觀念。古人對人生整體、德行均有清楚的觀念,對知識則無。為什麼呢?因知識不是完全屬於自己的事,知識對象是在我以外的,不是我自己能指揮能控制的,不是如孟子所云:「求之在我」就能達到的,故觀察與了解對象,其間要經過許多繁雜的手續、步驟與程序,古人在此方面當然較差,後來者居上。 現代人對知識有清楚的觀念,此不算壞,壞在以知識代表全體。生滅門不只是限於知識對象,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心理現象也是屬於生滅門,故生滅門有廣泛的籠罩性,知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故就此意義言,一心開二門,東方人重視煩惱的問題,德行的問題,這些問題籠統地大體而言是屬於人生哲學。 若由重視煩惱來看,這是以泛心理學的背景來說生滅。康德講phenomena 重視經驗知識,那是知識論的立場,是重知識,不是就人生哲學講。而東方講生滅門是就人生哲學而言。佛教以煩惱為主,煩惱是心理學的觀念,故佛教是以泛心理學的觀點為其普遍的底子,普遍的背景,此是籠罩性的。 儒家則以德性為首出。儒家也知道生滅門,現實上的人生有生有死,有種種痛苦煩惱。而就道德意識而言,人生有許多行為是發自私欲,王陽明所謂的從軀殼起念,此也是屬於生滅門,但不是心理學的,也不知識論的,而是道德的,是道德實踐的。道家也是一樣,也有生滅門這一面,但也不是就知識講,也就人生而言。故開二門,而生滅門這一面,就人生問題而言,東方也是積極的,說消極是就知識而言。 因為現代人較重視知識方面,這方面也較突出,又因為知識問題是西方哲學中重要之一面,是故說東方人對此方面較消極,意識得不太清楚。對佛教,對知識問題也不是完全無意識,但意識得不很夠,而不著重在此,著重的是我們的煩惱。唯識宗所講的八識流轉,都是屬於生滅門,對於這方面它也是很正視,展現得更清楚。西方人在這方面都不行,他們在知識方面雖是積極的,但在展現人生哲學方面,在人生意義下的PHENOMENA就不行。 儘管有佛洛依得(S.Freud)之心理分析,但與佛教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比較有份量的是現在存在主義,如海德格以契爾克伽(S.A.Kierkegaard)所描寫的人生為其存在哲學之進路(ap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