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识流.ppt
意識流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識,更包括無意識、夢幻意識和語言前意識。 「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辭彙,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意識流」原是西方心理學上的術語,最初見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認為人類的意識活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程。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流動的。這是「意識流」這一概念在心理學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紀初,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綿延論」強調生命衝動的連綿性、多變性。他的關於「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的區分、關於直覺的重要性以及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結構和夢與藝術關係的理論,都對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有過重大影響。 學術界一般認為意識流是象徵主義文學在小說領域的體現。但是由於其技巧獨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識流文學當成一個獨立的文學流派來處理。 理論主張 意識流小說家主張讓人物主觀感受到的「真實」客觀地、自發地再現於紙面上,反對傳統小說出面介紹人物的身世籍貫、外界環境、間或挺身而出評頭論足的寫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說」。這個主張最初是由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後來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也表達了類似的主張。 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喬伊斯就把消滅了作者人格的戲劇看作最高的美學形式,並力圖在小說中達到這一目標。喬伊斯認為作品是與外界事物絕緣的獨立自足的有機結構。作為現成的藝術品,它不僅與社會、歷史無關,甚至與作者本人也無關。因為社會歷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創作的素材,它們進入作品以後就被「藝術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內心獨白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內心分析 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 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時間和空間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複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維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詩化和音樂化 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哈賦格曲的結構。 普魯斯特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出身於法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醫學教授,母親則是猶太經紀人的女兒。普魯斯特自幼患有哮喘病,1906年後只能閉門寫作。其成名作《尋找失去的時間》(傳統譯法《追憶逝水年華》)就以回憶的方式把早年的生活閱歷加以追敘和分析。普魯斯特在巴黎大學求學期間結識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柏格森的思想對普魯斯特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普魯斯特的代表作是《尋找失去的時間》。這部小說長達三千余頁,約二百萬字,共分七部分。在小說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方式追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涉及自己家親友、法國貴族階級和新興資產者、藝術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許多人的戀愛史。全書並沒有貫串始終的故事情節,與傳統的心理小說截然不同。普魯斯特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 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大學畢業後到巴黎、蘇黎世等地過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間定居法國。其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仍屬於現實主義範疇,而出版於1922年的《尤利西斯》則成為英語意識流文學的奠基之作。小說主要寫三個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點到夜間兩點四十五分將近19個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