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doc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 ?(2010-11-04 10:54:29) 转载▼ 荀子 ? 中国 ? 生态环境 ? 传统社会 ? 山林 ? 文化 分类:?和学讲坛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 【原文出处】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原刊期号】20071 【原刊页号】25~32,39 【分 类 号】N2 【分 类 名】生态环境与保护 【复印期号】200708 【作 者】曾正德 【作者简介】曾正德,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 【摘 要 题】环境史 【参考文献】 [1] 熊大桐.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 林甘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曾正德.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N].光明日报,2002—05—13(2). [4] 王巍.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演进[N].光明日报,2003—02—02(7). [5] 李根蟠.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及其基础——兼论传统农学在现代化中的价值[EB/OL].[2004—10—24].. [6] 于希贤.人类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渐变与突变[EB/OL].[2003—01—01].. ? 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依赖并作用于生态环境,已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生产力水平越低,生态环境对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古代文明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凭借其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文明成果,包括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和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 一、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 石器时期,人类主要是采集和狩猎,兼事渔捞,以取食物。旧石器生活在森林里,已积累了森林方面的知识。早期,采集处于重要地位,主要是索取自然界物质来维持生存。晚期,已利用木材的弯曲和弹性制作弓箭。新石器除从事并扩大采集活动外,狩猎和渔捞有了显著发展。以渔猎为生的包牺氏,已积累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周易?系辞下》)的经验,并引导人识别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等自然现象。 在漫长的采猎过程中,古人对许多生态环境要素有了朴素认识,把周围的动植物甚至山岩、流水看作是自己的同胞姐妹兄弟:芬芳的花朵是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兄弟,山岩、草地、动物和自己同属一个家庭。采集、狩猎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以免遭受饥饿和各种灾害的损毁。如《国语》所言,九州山川河湖,是生存的物质资源,应祭祀保护和利用。为了开辟新食物来源,古人在积累一定的动植物知识后,就开始了植物和动物驯化工作。这也是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戴圣《礼记?礼运》)而成为始祖。新石器中期的黄帝提出了按时节开发利用山林川泽资源要求,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园林——平圃。 夏商周王朝能在黄河中游地区崛起,生态环境条件是其重要原因。黄河中游地区土质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与长江流域相比,地下水位低,土质渗水性好,不易形成洪涝。即使发生洪涝,也能较快恢复生产。考古发现并证明,夏王朝之所以从小国林立局面中脱颖而出,生态环境是其重要原因。二里头遗址、洛阳皂角树遗址反映的生态信息和历书《夏小正》有关动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记载,详细叙述了夏王朝的生态状况。商周王朝在中原地区相继建立,成为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中心,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地理和生态环境条件有关。周朝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山川林泽更为重视,制定了一整套的保护政令、制度和办法,而且还设置了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如兽人、猎人管理田猎,山虞、林衡管理山林,川衡、泽虞、渔人管理河川湖泽等。整个周代,在保持生态平衡尤其是在山林湖泊和动植物管理与保护方面积累的经验与过去相比要多得多。《易经》中的卦爻辞记录了周人的多样化生态环境活动,提出了根据季节和林木生长规律进行合理采伐的思想。《易经》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精辟论述,是一笔宝贵的生态文明遗产。 可以说,三代时期的生态环境条件极为良好,这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中国较早地进入了农业文明。黄土高原之所以成为早期的农业起源中心,与所处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黄土高原在当时既是半湿润半干旱地带,又是丘陵地区,有着极为良好的聚落和生态环境。黄河中下游地区则是气候温暖湿润、河流纵横、湖沼密布、植物葱郁、动物繁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