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投都市更新-财团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会
第二章 北投老街區的過去與現況
一、北投老街區聚落發展篇
面臨發展的十字路口
捷運北投站到捷運新北投支線所環抱的地區,曾是北投發展最早的地方。光明路早期是通往溫泉的主要道路,淡北古道也是往返淡水與台北之間最繁榮的大道。但事過境遷,繁華鉛盡,今日老街區與北投新興的地區發展呈現極大差異,一方面老街區呈現公共設施質量嚴重失衡的問題,停車問題的解決方案一直乏善可陳、巷道狹小令人憂心消防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則面臨容積移入的衝擊與影響、新式住宅高樓紛紛竄起,老舊建築物加快凋零,老街區的歷史紋理與脈落逐漸消失殆盡。
老街區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停滯之後,正面臨變遷的十字路口,停車場、安全寬敞的街廓、便捷的交通動線、現代高樓大廈、青鬱的大屯山景觀以及富有歷史趣味的老房子和蜿蜒的巷弄…,這些要素如何重組北投的都市紋理?能否共存或互斥?什麼是我們最想要的生活環境?
本章由歷史的角度,重新爬疏北投老街區一路變遷到今日的軌跡,幫助我們以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老街區發展的問題。
『北投老街區』聚落的發展
所謂『北投老街區』在過去北投的發展中,舊地名即為『北投』,也有人稱為『舊北投』,以有別於磺港溪以北、大致以捷運新北投站為中心的『新北投』。
雖然台北盆地開發,始自淡水;淡水發展,由唭哩岸揭開序幕,北投卻在後來變成這個區域最早成形的、具規模的聚落。從許多的北投開發史研究來看『北投老街區』時,不難理解為什麼『北投老街區』會是北投區的行政、文化、商業中心。從清代開始,官府就派員駐在『學仔內』,負責調查私採硫磺以及處理當地人興訟事件。而北投區第一座官辦教育機構的北投國小也是早在1902年就設立。
『北投老街區』沈澱了北投區最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至今從清江路、中正街、大同街這條昔日的淡北古道沿線,還可以找出來許許多多的聚落痕跡。
『北投老街區』珍貴的,不只是這裡擁有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市訂古蹟的長老教會北投教堂、北投穀倉,如果循著古地名的考證的資料,走訪『淡北古道』,還可以找到許多的老建築如與節孝坊一起的代天府、大同街豐年路口的『頂店』,往南的大同街34巷19號的『學仔內』、大同路32號的『陳仁隆號宗祠』、古稱『下店』的中正街、中正街與中央南路一段交叉口的『店仔口』、清江路113巷21號的『陳春記』、清江路121號的『仁記內』、169號的慈后宮、公館路底的鎮安宮,再轉到東華街二段路邊406號的兩棟磚造農舍。這些傳統的閩南式和院建築雖尚稱維持原貌卻年久失修,廟宇建築維持良好卻已是鋼筋水泥的仿古建築。即使是這樣,如果我們可以超越『古蹟』侷限於單一具保存價值的建築的角度,站到更高的台灣聚落發展、都市紋理的角度,『北投老街區』與『淡北古道』是非常難得的『歷史古跡』。
因為硫磺的開採,吸引平埔族以外的移民進入北投開發
追溯北投聚落的發展,如果從漢人的開墾移民史來說,北投地區是台灣北部最早被開發的地方。從許多有關北投地區開拓史的研究來看,北投地區開始有原住平埔族以外的民族進入開發,主要是因為北投所擁有的硫磺。在當時的環境下,硫磺可以製造火藥,跟當時的國力擴張有非常大的關係。
根據歷史記載,陽明山採硫最早可追朔到元朝。在元朝的島夷治略,提到台灣第產砂金、黃豆、硫磺,其實在當時台灣的貿易已經很發達,後來的兩三百年,文獻上的紀錄就很少。直到明萬曆年間(1573~1620),又有漢人抵此、以採集硫磺為主的貿易紀錄。天啟年間(1621~1628),荷蘭人佔領北台灣,硫磺的交易更頻繁,年產量以萬斤計,此地亦成為當時淡水港出口的最大宗貨物。
崇禛五年(1632年)三月,一個由八十餘人組成的西班牙探勘隊也進入到現在的台北平原、佔領北台灣、發現了此處的硫磺池,一直到崇禛十五年(1642年)被荷蘭人所驅逐止,也是與平埔族人進行交易,大量換取硫磺。不論是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當時對於台北開發都是著重於探採金、煤、硫黃等礦業,對於拓墾並不熱中。
北投因硫磺而受到注意,但卻沒有因此而繁華。因為硫磺可以製成火藥,清廷害怕漢人結黨造反,因此把火藥和亂黨連在一起,除了長期禁止移民外,都是多次下令嚴格禁止偷採硫磺,後來才部份開放。
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來台勘察硫磺礦。他由磺溪經過麻少翁社(今天母一帶),在今天的大磺嘴一帶找到硫磺坑,當時所採集的硫磺多銷往大陸供製爆竹與火藥。而郁永河撰之「裨海紀遊」,對於北投荒野、採硫苦況的描述甚為詳盡。清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建省,清政府於北投設立磺務分局,專司硫磺的出口,進而促進舊北投地區的發展,硫磺成為早期北投地方發展的重要元素。北投地區現今尚存有清代時期「清郁永河採硫處碑」,及為當時歷史之見證。
德記礦業在清朝末年開始對採硫有興趣。日據以後,日方對採硫採開放的態度,於是德記礦物就在大油坑開始經營礦業,後來更把日本人的礦業也取過來,一直到數年前德記礦業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