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docVIP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doc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摘 要:本试验通过统计分析棉花不同种植密度下各生育期的果枝数、果节数、蕾铃数、脱落率和烂铃率,并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采收时期的铃重、衣分以及皮棉产量进行了对比,综合判定适合鲁西北地区的棉花适宜种植密度为(6.0~7.5)万株/hm2。   关键词:棉花;种植密度;产量;相关性状   中图分类号:S562.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2-0080-03   Abstract The number of fruit branches, fruit nodes, cotton bolls, abscission rate and rotten boll rate of cotton at each growth period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boll weight, lint and lint yield of different harvest times were compared. Finally,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for cotton production in the nor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determined as 60 000~75 000 plants per hectare.   Keywords Cotton; Planting density; Yield; Related properties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高产优质一直是生产的主要目标。先进的植棉技术促进了棉花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增产份额中占比达35%[1]。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生态棉区的栽培技术有着较大差别,如新疆棉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就了“矮密早”栽培技术,依靠群体实现高产;黄河流域棉区的开花成铃期正值雨季,过高密度则会造成蕾铃脱落、徒长,影响产量。所以不同棉区采用适合本地的栽培密度才是棉花增产的关键环节和基本技术途径,也是提高棉花群体光能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2,3]。在北疆生态条件下,韩焕勇等[5]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高产棉花品种新陆早33号叶片光合速率、冠层结构、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探讨了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高产影响的生理机理;宁新柱等[4]研究发现在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刘瑞显等[6]综合分析认为,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抗虫杂交棉的最适密度为3.0万株/hm 在此密度条件下棉花干物质与氮素累积动态特征参数最为协调。本试验针对黄河流域棉区的气候特点,结合鲁西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对该地棉花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研究,以期为棉花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试验于2015年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试验站(临清)进行。试验地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1.31%,碱解氮61.85 mg/kg,有效磷27.0 mg/kg,速效钾301.0 mg/kg。供试材料为自育常规抗虫棉品系1231。试验处理A:4.5万株/hm2;B:6.0万株/hm2;C:7.5万株/hm2;D:9.0万株/h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40 m2。4月23日墒情适宜、人工播种,76 cm等行距种植,5月16日确定留苗密度。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以各重复的中间两行为调查行,分别选择连续10株标记为调查取样株,分别于6/15(月/日,下同)、6/26、7/6、7/15、9/12调查单株果枝数、果节数、蕾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于9/15、10/16、10/26分次采收正常吐絮子棉并记载收获铃数,晒干称重,计算全株铃重、衣分。11/10采收霜后花,晒干称重。田间管理与大田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棉花果枝与果节发育的影响   2.1.1 同期不同密度处理的果枝与果节数量差异 棉花群体大小对果枝和果节的生成与发育影响明显,在同等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果枝数和果节数减少(表1)。现蕾期,密度对果枝和果节数量的影响较小,如初蕾期(6/15)和盛蕾期(6/26)调查,各处理的果枝数差异均不超过1个;而在花铃期不同密度的单株果枝数差异明显,初花期(7/6)最高与最低密度的相差1.9个果枝,盛花期(7/15)相差3.3个果枝。不同密度对果节数的影响趋势与果枝数一致。同时发现低密度到高密度种植,果枝数与果节数的差异逐渐减小。   2.1.2 同密度不同期的果枝与果节数量变化 由表1可见,同密度下,单株果枝数以现蕾期增长最快,初花期以后,棉花由营养生长为主转向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