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大禹渡灌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VIP

信息化是大禹渡灌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化是大禹渡灌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

信息化是大禹渡灌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大禹渡灌区概况   大禹渡扬水工程兴建于1970年10月,1974年10月首期工程竣工上水,设计灌溉面积31.35万亩,属大型灌区、大型泵站。灌区有干渠8条83.07公里,支渠64条248.878公里,斗农渠1019条1418.2公里。工程以一级站滑动式泵车、两厢沉沙池交替运行和二级站一次扬高193.2米的三大技术创新,开辟当时水利先河,被称为中国1974年社会主义建设十大成就之一。   二、灌区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干部职工秉承创新进取、务实重干、敢为人先、拼搏奉献的大禹渡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数字型、节水型、高效型、生态型、和谐型”五型灌区的宏伟蓝图,坚持管理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狠抓续建技改,推进二元发展,实现了灌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在山西日报等五家主流媒体 “人说山西好风光”评选活动中,大禹渡被评选为“山西不能不到的十个地方”之一。   三、灌区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一)渠道安全运行面临压力   随着灌区灌溉面积的扩大,灌区用水量增加,如何实现干支渠节水增效,干支渠上、下游均衡供水,确保渠道不断流、不溢渠安全运行,达到渠道运行效益最大化,这对渠道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机组高效低耗运行面临挑战   通过实施泵站更新改造项目,12个泵站提水能力翻番,机组增多,如何保证每一台机组安全、高效、经济的运行,在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对传统的、粗放的、人工的泵站管理带来挑战。   (三)职工劳动强度增大   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大及用水量的增加,职工的劳动强度加大,容易产生疲惫,单一依靠人工管理存在着缺陷和漏洞。   (四)群众对配水的公正性产生疑虑   随着灌区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群众对配水过程中的公平、公正性产生疑虑,想随时了解配水的多少、大小及花费的金额,如何保障灌区群众用水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是影响建设和谐灌区的关键。   四、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应对之策   近年来,管理局通过抓技改、强管理,确立了建设数字型、节水型、高效型、生态型、和谐型的“五型”灌区目标,将“数字型”放在“五型”灌区建设之首,把灌区节水增效、泵站节能降耗和安全运行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围绕节水节能、提高效率、堵塞漏洞、安全管理、阳光用水等,充分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管理考核系统在灌区管理的实践应用,打造了具有大禹渡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安装“电子眼”,提高运行安全系数   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管理局就把如何保障渠道运行安全当作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沿总干渠设置通讯电杆985根,架设光纤线55公里,在干渠主要险段、主要节制闸、重要水工建筑物等处安装远程监控视频摄像头47个,水位计8台,基本实现了“电子眼”监控覆盖。通过“电子眼”的安装,管理局信息化管理中心值班人员对干渠各节制闸运行水位、机泵设备运行等情况,直观可视,一目了然,对均衡干支渠上下游供水、合理分配水量、科学指导现场处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过去人力查看不及时、不准确、易溢渠断流的问题。同时,水位计超限自动报警的功能,为灌区水情调度管理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水情信息,使调度从被动变为更主动,从粗放变为更准确,从模糊变为更直观,大大地确保了渠道安全运行。   (二)建设“公平秤”,达到设施计量标准统一   要达到灌溉用水的数字化管理考核,必须建立在一个设施统一、计量标准统一的应用平台上,才能实现配水的公平公正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灌区支斗渠陆续修建,施工材料、水平、标准和质量普遍存在差异,支斗渠计量有砼浇巴歇尔量水堰的,由无吼道的,有矩形的,还有梯形的等形式,造成同一形式的量水堰配放同样大小的水量而水尺却不一致,致使放关系水、人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给配水查渠造成一定的管理难度,灌区渠道水利用率一直徘徊不前。针对此种情况,管理局创新渠道计量模式,通过试制、试安、试运行,不断总结完善,改进提高,形成了标准化量水堰加工、安装、验收的“一条龙”制作管理模式。计量标准统一成熟后,对灌区所有连接干支渠的计量口,全部安装了工厂化加工制作的标准统一的钢板式巴歇尔量水堰,达到了全灌区支斗渠“同一水量,同一水尺”的一个计量标准,配水计量实现了“一杆秤”,有效杜绝了人情水、马虎水、含糊水,堵住了管理漏洞。   (三)协助研发“流量计”,提高用水精准化管理   灌区量水堰的标准化改造,为实施灌溉用水数字化考核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管理局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灌区用水计量上的实践应用。自2007年开始,先后经历3年多时间,与信息化工程承建公司西安沃泰科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