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2014《语文教学通讯》的年度记忆.doc

“学导”:2014《语文教学通讯》的年度记忆.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导”:2014《语文教学通讯》的年度记忆

“学导”:2014《语文教学通讯》的年度记忆 □ 周一贯 年光似水,教改如涛。在由“课改”到“改课”的岁月里,又到了为2014年《语文教学通讯?C刊》(本文简称《通讯》)盘点的时节。我乐意做这件事,自觉连续地做了八年,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学习交流和思绪梳理。坐在容膝斋的南窗下,翻读着一年的杂志,书页的沙沙声响,除了获得和充实的喜悦,我的眼前有语文课改的风起云涌;耳畔有语文阵线的各家争鸣,而胸中则充满了对来年语文教学的温暖希望和热切期盼。 静静翻着一年的《通讯》,回望这家杂志所努力留下的时代印记和年轮刻度,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镜像中,几乎无须努力寻找而就在那里不住跳动的一个生命节律便是“学导”,“学导”……作为一年杂志的雍容大观,这也许只是一个“细节”,但它不折不扣是一个传导了响彻时代风云的细节,也是全国小语界备受青睐的一家纸质媒体安身立命的细节。因为,它让我们在回望中得以汲取前行的力量。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要改的方面确实会很多,但根本点还在于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何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教学”是“教师教学生”,是“授予”,所以也称为“教授”。最早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是陶行知。因为他坚定地主张“教学”是双向互动的行为。不该是单向的“授予”。于是对“教学”的解读便进了一大步,由“教师教学生”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现代的“生本”理念,使我们的认知更上一层楼;“教师教,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只是将逗号移前一个字,含义就截然不同,“学生学”占了主位,成了教师服务的目的的所在。而“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语)。所以,教师的“教”,只能是“导”,“教学”的本质,不是“授予”,更不是“灌输”,而是“学导”。应当说,这是“教学”迈入深水区,实行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所在。由此看来,我的全年读刊,首先读出了“学导”,获得这样个性化的感受,并上升为“年度记忆”,也就并不奇怪了。 一、课改全局的“学导”视野 “学导”不仅仅是一种语文课堂的模式转型,更不只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它关系到的是课改的全局战略,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变。所以,“学导”的视野必然会牵动到课改的全局。 发表在第4期的杨再隋教授的大作《新世纪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评述》是一篇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重要文章,从课改到教材,从名师到课堂,从理念到风格,从成就到争议……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他对四个重大课改问题作了评述:一、关于文道关系;二、关于以学定教;三、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四、关于高效课堂和有效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强调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以导为引是贯穿全局的一条红线。刊发在第11期王光龙教授的“卷首”,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直击了课改“深水区”的本质所在。“学导”从根本上说便是一种学习方式,具体地说,是新课程所创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探究学习;学生体验学习和学生网络学习。诚如王教授所认为:学习方式不分优劣,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可能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成为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新课程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对传统的成熟的学习方式,也不能一概抛弃。特级教师王崧舟《例谈“学情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第9期),阐述了课堂由主教(教师讲问)转向主学的核心问题,即应当为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一种“学情视角”的新常态。文章因小见大(从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入手)揭示了课改全局的根本问题:重学,由微见著,可谓磐磐乎气,郁郁乎韵,沛沛乎思。汪潮教授的《试论语文教学空间的创设》(第9期),更从课改全局出发审视了语文教学空间的释放、利用、重组和拓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很有清新宕逸,振奇拔俗之功。《“为谁教”:多元的聚焦》是夏家发教授发表在第5期的论文。在下拜读再三,深受感发。因为我们一直在研究语文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无论是“教什么”或“怎么教”,都还得服从一个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为谁教”。同样一篇课文为小学生教与为中学生教是大不一样的。特别是在“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的今天,“为谁教”关乎学生的“个体生态位”,自然就更见重要。我曾在《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9期作过以《“为谁教”从来没有如此重要》为题的访谈,现在终于见到了志同道合的文章,自然倍感亲切。发在第3期的《主题阅读和群文阅读》(岳乃红、蒋军晶等)与第10期的《“主题阅读”的文化观与课程观》(杨再隋、刘俊祥),互有呼应、相得益彰地从一个方面展现了“学导”在课改全局中的勃勃生机。“主题阅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以其浓郁的人文性,萌发于南国北疆,反映出一种阅读的文化品质、文学境界和文明氛围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