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老城南--花露岗
南京老城南--花露岗??
南京最后一片“活化石”—城南花露岗将迎来改造。
南京城南花露岗,这个平缓的小山包占地约1平方公里,山上山下住着千把户人家。根据南京市老城南改造规划,这里在不久后将被部分拆迁。花露岗逼仄、破旧,生活设施落后,能离开这里自然让人欣喜,但对一些祖祖辈辈居住在花露岗的城南居民来说,想到要离开这块积淀着老城南历史和文化的家园,感情上又难以割舍。
这棵老树无奈地孤独地守候着。
南京城南花露岗,这个平缓的小山包占地约1平方公里,窄窄的小路铺着青石板,巷子七拐八弯,仿佛走进了久远的历史。与岗外繁华而喧闹的现代都市相比,昔日富人安居筑园的花露岗,如今已成为平民杂居的所在,大宅门被分隔成多个院落,虽然有点琐碎,有点凌乱,却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和生活气息。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花露岗才不是一堆建筑遗迹,历史在这里有了生命,呈现出一种鲜活的形态。
城南还有看见卖开水的老虎灶。
南京大学历史系周学鹰教授告诉记者,经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发现,花露岗一带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还真不少,从目前调查的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来看,至少有22处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周学鹰认为,这22处历史建筑质量相对比较好,经过修缮后可以继续使用。
在土生土长的南京文化人薛冰眼里,花露岗是南京最后一片“活化石”,如果把明城墙内的范围算作南京老城区,那么在这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只有花露岗一带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老南京人的生活,其他地方则已基本被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翻新”过。
花露岗窄窄的小路铺着青石板,巷子七拐八弯,仿佛走进了久远的历史。与岗外繁华而喧闹的现代都市相比,这里显得古旧、破败,但却处处透着历史的深沉与沧桑。一抬头,能看到传统民居特有的马头墙,檐下的筒瓦上有福禄寿禧的文字,漆皮剥落的花窗格上还镂刻着三国故事;一低头,铺地的青砖拼出各种图案,巨大的条石明显是大宅子的旧物,一个养金鱼的水池居然是整块汉白玉挖空的,四周还刻着梅兰竹菊;路边的墙上,白灰脱落露出大片的青砖,敲之空空有声,有人走过来告诉你,这面“斗墙”已有百余年历史,墙体每层都用青砖围成一个盒子,里面填上碎砖石,可以防潮;如果你穿行于这些人家之间,你会发现,房子是按照原来大户人家的几进格局来分布的……
的确,花露岗曾有过显赫的过去。老人们说,如果花露岗淹水,坐在明城墙上可以洗脚,高岗向阳,显然是块风水宝地。给我们作向导的古琴家陶艺从小在花露岗长大,他介绍说,东晋时顾恺之给这里的瓦官寺画过壁画;“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衣冠冢就在岗下;这里还有“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杏花村,据说唐代杜牧曾在此沽酒;清代这里有与狮子林齐名的胡家花园,老人们说玄武湖、总统府内都有从这里搬去的假山石;而明代“顾天官”顾起元的后代在此住了400年,直到现在仍住着。小时候他放学后从后门进入顾家大院,与顾家孩子玩到天黑,出了大院前门,就是自己陶家大院的正门。如今,两家“九十九间半”的老宅都已不复存在,顾家只有一块“遁园记”石碑还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库房。
昔日富人安居筑园的花露岗,如今已成为平民杂居的所在,大宅门被分隔成多个院落,一层楼上住着好几户,屋外晒着刚灌的香肠,院内晾着衣服被褥,墙角堆着蜂窝煤,水井旁有提着桶给狗洗澡的大嫂,小路上有沿街叫卖的菜贩……有点琐碎,有点凌乱,但却是浓浓的人间烟火和生活气息。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花露岗才不是一堆建筑遗迹,历史在这里有了生命,呈现出一种鲜活的形态。
一条花露岗路,把这一带分成东西两边,东边要复建胡家花园,“拆”字已经上墙,西边要恢复杏花村景观,设计方案正在编制。看着那潦草且有点蛮横的“拆”字,心情有点复杂,胜景重现当然令人神往,然而另一方面,活态的市井生活是否会因这一拆一建而湮灭?
老外也对城市改造的感兴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