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2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ppt

《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2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2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ppt

2.(2009·广东高考)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 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解析:从材料“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 答案:B 3.(2009·广东高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一特别规定,即实行 责任内阁制,当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本题 选D。 答案:D  4.(2008·广东高考)“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 促进。”该情形出现于 (  ) A.辛亥革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解析:考查信息解读能力。抓住材料中的“会党”和“共和”等信息分析解答。 答案:A 5.(2008·广东高考)“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 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 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 旗是五色旗。 答案:B  6. (2008·广东高考)《民报》创刊 号刊登黄帝像(见右图)的主要目 的是 (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 号上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族主义“驱除 鞑虏”指的是满洲贵族。 答案:B  课下演练提升见 课时跟踪检测 (六) [高效学法集锦] 1.运用图表、数字归纳法把握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 (2)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二、五”: 一个阶级:农民阶级。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五个阶段:开始:金田起义;发展:定都天京;全盛:北伐和西征;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天京陷落。 2.浓缩法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3.漫画理解辛亥革命背景:山雨欲来风满楼 4.巧用三个词语概括《临时约法》的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1)主权在民即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自由平等包括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国民享有基本的权力。 (3)三权分立包括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 5.用五个“第一”归纳辛亥革命 6.运用图示法掌握辛亥革命 [相关资料选编] 一、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运动的看法 如果从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还是有碍于人类的解放和文明进步这个标准来衡量,就很难得出农民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个普遍意义的结论。试看历史上各种聚众造反的农民领袖,哪一个提出过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思想,或有别于建立君主专制王朝的政治理想呢?中国历代农民运动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所以都归于失败,这已是共识。既然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如何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如果成功了又当如何?诚然,反抗总是由压迫而来,是 “官逼民反”,百姓总是愿意安居乐业,忍无可忍才会揭竿而 起,因此“造反”可能有一定的“理”,并且值得同情,但 “造反”不等于一定具有进步性,不能以唯成分论对待之。相反,这种“造反”的手段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规模越大,对生产力造成的破坏越严重。农民运动固然有迫使地主阶级实行让步政策的作用,例如轻徭役,减赋税,但是并不能改变生产关系,无法打破压迫——反抗——改朝换代——新的压迫——新的反抗的循环模式,而正是这种模式使几千年中国的生产力发展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