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质工程.doc-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附件3:
兰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简介
一、学科简介
兰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甘肃省内唯一的地质工程学科点。1977年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本科专业,1981年设立地质工程硕士点,1998年设立地质工程博士点,2009年设立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是甘肃省1998-2001年度、2002-2005年度、2006-2010年度高校省级二级重点学科,2011-2015年度高校省级一级重点学科,也是兰州大学“211”和“985”建设单位。
本学科点目前正承担的科研项目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文物局项目、铁道部A/B类课题、高校博士点基金、国防科工委项目、地方政府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近年来发表论文SCI/EI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出版专著8部,获得专利近3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及教学成果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2项。
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成果特色鲜明,学科体系基本完善,办学资源丰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甘肃既是资源大省,同时又是灾害大省。兰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省级一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综合办学实力,不仅能为国家和甘肃地方的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而且能够提升本学科的科技实力,为服务甘肃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科方向
本学科点经过36年的发展,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在国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古遗址保护领域。创造性地将地质工程与古遗址保护结合在一起,率先在国内高校形成第一个古遗址保护教学、研究、开发中心。从石窟地层盐分含量、水分运移规律入手,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壁画酥碱病害的“水盐运移学说”。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发出用于生土建筑遗址防风化加固的PS材料及加固技术,被推广应用到土遗址的加固工程中。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成功申报“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2008古遗址保护国际研讨会”。承担了古遗址保护工程勘察、设计项目30多个,为地方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领域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在国内最早关注固体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问题,逐渐提炼并开展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将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交叉融合,从物理-化学-微生物作用的角度研究填埋体中污染物衰减规律。首次提出“还原屏障”的学术构想,以固体废弃物污泥控制废弃物处置场污染。在国内首次提出“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的概念,承担了国防科工委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课题,开发我国新型缓冲回填材料。本领域研究目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3、特殊岩土力学领域。1980年开始,开展黄河上游水电站坝基断裂构造与断层岩工程地质研究。围绕坝基岩体稳定性问题,提出了断层岩工程地质分类原则与分类方案,改进了断层岩变形参数现场试验方法,从断层岩成因与赋存环境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松动岩体”专业术语,给出了科学、严密的定义和评价方法。调查和评价了黄河大柳树坝址松动岩体成因、性质及建设高坝的地质风险。该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地质灾害领域。利用力学学科的引领作用,开拓沙漠化防治工程研究。定量研究不同化学材料加固之后文物材料的风蚀耐久性变化,为文物防风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铁道部门合作开展青藏铁路冻土地区施工技术研究,调查路基病害,监测、分析冻土地基工程散热效果,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与道路部门合作,开展新疆地区风吹雪灾害的调查和治理研究。积极参加汶川地震甘肃灾区建筑危险性评估,参加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研究。本领域研究目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三、主要建设内容
3.1 学术团队
本学科现有在编人员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详见表1、表2。兼职人员12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0人;汤中立院士、赖远明院士、王兰民研究院、韩文峰教授、李最雄研究员、王旭东研究员、张鲁新教授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朱本珍研究员、黎志恒教授级高工、马惠民研究员、董献付教授级高工、赵成教授级高工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
表1本学科现有在编人员结构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岁
以下 36至
45岁 46至
55岁 56至
60岁 61岁
以上 具有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硕士学位人数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5 0 1 4 0 0 18 4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9 2 3 4 0 0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0 9 1 0 0 0
表2本学科现有在编人员名单
序号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学历 毕业学校 所学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