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讲述.ppt

2012届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届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讲述

* 经济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发展演变的表现、经济领域的各种制度、政策及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特点;商业发展特点、影响;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点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  考点综述  考情报告   考向预测   (1)本专题中的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策、商业发展表现、特点及农耕文明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影响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仍可能会从考查古代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特征影响的角度命制非选择题。 (2)命题可能会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联系角度命题,注重对经济政策的理解,认识归纳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命题会依据热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三农”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    专题备考引擎   备考策略   (1)复习古代农业时,抓住一条线索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变化、小农经济的产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进行梳理主干知识;综合分析评价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认识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伍的历史渊源。   (2)复习古代手工业,要抓住一个核心:官营手工业。两个演变趋势: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逐渐被打破;由官营手工业为主导到明朝中期以民营手工业为主导。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及地位;三种行业(冶金、制瓷、纺织)方面的成就进行梳理;综合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缓慢的因素。   (3)列表法梳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综合分析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运用文字图表材料,分析商业发展对古代城市布局、职能及发展阶段特征的影响;综合分析政府商业政策对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影响,理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4)抓住三种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两个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政策)进行列表分析比较;综合分析封建土地制度造成的土地兼并现象及影响;分析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专题网络构建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1.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为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经济经营模式和剥削方式的变化。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伴随着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点。   ②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例1 [2011·山东卷]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例1 B 【解析】 本题利用图片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汉代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反映了农民利用新农具进行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择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汉代以前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推广牛耕,而雇佣关系出现于明代,均可排除。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变式题 B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