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短文两篇讲述
(2)一词多义。 远 香远益清 可远观不可亵远焉 形容词,远距离地 动词,远播 之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 ②香远益清 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清:显得清幽 合作探究 1.朗读指导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重点词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①之: ②甚: ③蕃: ④独爱: ⑤盛: 结构助词,的。 很。 多。 唯独喜爱。 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重点词语 [译文]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①淤泥: ②染: ③濯: ④清涟: ⑤妖: ⑥不蔓不枝: ⑦亭亭净植: ⑧亵玩: ⑨焉: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沾污(污秽)。 洗涤。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美丽而不端庄。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助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重点词语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①隐逸: ②君子: ③噫: ④菊之爱: ⑤同予者何人: ⑥宜乎众矣: 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指品德高尚的人。 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 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1.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莲的形象的句子。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生长环境、外形、气质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 莲花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 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溢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纯洁 质朴 正直 芳名远播 庄重 生长环境 气质 外形 一、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①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②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③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歌颂那些具有莲花一样高尚品质的人。 (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 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整体感知,文本探究 (1)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 世人 “隐逸者” “富贵者” 正衬 反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FTP培训手册概要.ppt
-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生动鲜明概要.ppt
- 2013年高考英语课件语篇精读课(六)阅读理解人物类概要.ppt
- 2013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概要.doc
- 21《诺贝尔》课件1讲述.ppt
- 21公开课、讲述.ppt
-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球上的水概要.doc
- 21掌握回归预测法讲述.ppt
- 21整数规划数学模型讲述.ppt
- 21安神药讲述.ppt
- (2026年)PDCA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持续改进PPT课件.pptx
- 《2025年证券行业财富管理产品创新与风险评估研究》.docx
- 白糖不见了课件.pptx
- 2025年跨境电商支付资金清结算合规策略报告.docx
- 2025年智能巡检机器人导航算法2025年安防监控报告.docx
- 2025-2026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人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年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应用创新研究分析报告.docx
- 2025年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在医疗影像诊断行业趋势报告.docx
- “十五五”重点项目-地热发电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储能技术在海岛供电中的应用与创新报告.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