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件》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岳麓版.pptxVIP

《高中历史课件》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岳麓版.ppt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本课知识体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应急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过渡途径新经济政策1921—1927体制建立斯大林体制1936(20C30S)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请回答:当时的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一、战时共产主义1、背景(1)客观原因 ① 外部:帝国主义国家联合武装干涉 ② 内部:国内战争爆发,政治、经济形势严峻(2)主观原因 ③ 俄共布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目的:非常时期就要采取非常手段!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不劳动者不得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评价*如何进行历史评价? 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点明本质(积极、消极、特点)积极作用: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消极作用:超出限度,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人民暴动。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单一公有制;直接过渡1)客观原因:十月革命后①外:列强武装干涉,支持叛军;②内:国内战争爆发,政治、经济形势严峻2)主观原因:布尔什维克党幻想由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背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农业:余粮收集制;2)工业:工业国有化;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集中分配;4)强制劳动。内容1)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力量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2)消极: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评价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结合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1、背景(1)直接原因①长期战争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反抗;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深层原因 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3)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二、新经济政策2、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国有大型企业:仍是国有、国营;国有中小企业:资本家经营;私人小企业:恢复。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影响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工业国有化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按劳分配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3.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②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③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评价积极:正确道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局限:过早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三、斯大林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起正式确立)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三、斯大林体系的建立1、背景 ①根本原因: 苏联是小农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 ②客观: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 资本主义大危机,给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外部环境; ③主观: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认识错误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2、确立途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五年计划3、特点:(见学案)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