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系统的覆盖和容量分析讲述.doc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LAN系统的覆盖和容量分析讲述

WLAN系统的覆盖和容量分析 第一章 绪论 摘要 WLAN已成为基于无线网络标准和应用的主要网络模式。本文主要讲述WLAN系统的覆盖和容量分析,从其技术标准的发展到其网络结构。再简述其关键技术和典型设备指标和传播类型。结合相关例子对室内和室外WLAN覆盖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以及WLAN 系统的容量分析。 关键词 WLAN 覆盖 容量分析 1.1 WLAN技术标准的发展演进 WLAN技术所具有的移动性、便捷性、较高的带宽等特点,以及大规模的产业化和低成本等诸多优势,使WLAN市场短短数年内得到了大规模发展。?今天从家庭娱乐终端、移动便携、手机终端到企业各种应用,WLAN应用的身影无处不在。据统计,2008年全球销售了3亿8千多万颗WLAN芯片,较?2007年增长了26%。巨大的增长让业界在期待着WLAN芯片销售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达到惊人的每年10亿颗!? ??WLAN产业蓬勃发展和WLAN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互动。WLAN技术标准主要由IEEE?802.11工作组负责制定。第一个802.11协议标准诞生于1997年并于1999年完成修订。随着WLAN早期协议暴露的安全缺陷,由于用户应用不?断地呼唤着更高的吞吐,以及企业等应用对可管理性的要求,IEEE?802.11工作组陆续推出了802.11a、802.11b、802.11g、802.11i、802.11e、802.11n、802.11k等大量?标准。此外,IETF的CAPWAP工作组还制定了无线AP的相关管理标准。 随着YouTube、无线家庭媒体网关、企业Voice?over?WLAN等应用的不断涌现,对WLAN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带宽要求,802.11a/b/g这些传统技术已经无法支撑新的业务需求,IEEE?802.11工作组意识到支持高吞吐将是WLAN技术发展历程的关键点。基于IEEE?HTSG(High?Throughput?Study?Group)前期的技术工作,于2003年成立了Task?Group?n(TGn)。N表示Next?Generation,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物理层和MAC层的优化来充分提高WLAN技术的吞吐。由于802.11n涉及了大量的复杂技术,标准过程中又涉?及了大量的设备厂家,所以整个标准制定过程历时漫长,预计2009年末才可能成为标准。相关设备厂家早已无法耐心等待这么漫长的标准化周期,纷纷提前发布?了各自的11n产品。为了确保这些产品的互通性,Wi-Fi联盟基于IEEE?2007年发布的802.11n草案的2.0版本制定了11n产品认证规范,以帮助11n技术能够快速产业化。? ??802.11n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吞吐,通过结合物理层的多项技术,包括提供多条空间流(SDM)的MIMO技术来实现多条数据流并发、通过绑定?两个20MHz带宽(即40MHz)来提高物理频宽、采用了MIMO-OFDM并提供了更多的子载频等,从而将物理层吞吐提高到300Mbps。如果仅仅?提高物理层的速率,而没有对空口访问等MAC协议层的优化,802.11n的物理层优化将无从发挥,所以802.11n对MAC采用了Block确认、帧?聚合等技术,大大提高了MAC层的效率。 802.11n对用户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收益是无线覆盖的改善。由于采用了多天线技术,无线信号(对应同一条空间流)将通过多条路径从发送端到接?收端,从而提供了分集效应。在接收端采用一定方法对多个天线收到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明显改善接收端的SNR,即使接受端较远时,也能获得较好的信号质?量,从而间接提高了信号的覆盖范围。典型的技术包括MRC等。? 除了吞吐和覆盖的改善,11n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兼容传统的802.11a/b/g,以保护用户已有的投资。? 目前,Cisco、H3C和Aruba公司已经在全球率先发布了面向企业级和运营级市场的802.11n产品。802.11标准定义了WEP安全机制,WEP本意是“等同有线的安全”。WEP采用RC4流加密算法,为避免加密key的重复使用,WEP引?入了24位的IV。对于24位的IV,?5000个报文后就有50%的机率出现重复的IV。2001年8月,Scott、Shamir公开了对WEP的分析报告,展示了完全可能在1分钟内完成对WEP的破解。除了加密算法的瑕疵,WEP没有提供出有效的密钥管理机制,密钥完?全是静态配置,非常不适合企业等大规模部署场景。此外,WEP的共享密钥认证机制也是漏洞百出。总之,WEP机制无论在加密强度、用户认证、数据完整性和?密钥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安全漏洞。? ??面对诸多的WEP安全漏洞,IEEE?802.11在2002年迅速成立了802.11i工作组,以解决WEP的上述问题。考虑到企业等规模部署应用需要扩展性很好的安全管理机制,工作组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