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及葡萄酒传西入域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葡萄及葡萄酒传西入域探析

葡萄及葡萄酒传入西域探析 摘要:葡萄是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产品,本文就古代葡萄及葡萄酒的种植或酿造方法传至西域作了详细叙述。包括葡萄的命名以及历史演变,葡萄的原产地,葡萄的种植方法,葡萄酒的酿造过程,自汉至明清的吸收外来经验与自我创新等等。葡萄的传入西域是传入中原的前提,对我国的中医学及饮食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葡萄 葡萄酒 西域 传入 正文: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事件,莫过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早在古罗马时期,“丝绸这种新颖的和异国的产品就大量地渗透到人民的风俗习惯中了”。当罗马人正陶醉于被称为“赛里斯”(意为“中国人”)的丝绸时,中国中原人也沉湎于葡萄的“甘而不饴,酸而不酢”的芬芳之中。丝绸的西进,葡萄的西渐,大概可以算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盛事,它对东西方文明的演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要讨论的葡萄栽培、葡萄酒以及其经营等,均生动的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互相促进的盛况。 我国古籍所记中原地区的葡萄和葡萄酒来自西域,酿造葡萄酒也法于西域。而我们所说的西域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西域专指葱岭以东、阳关以西的新疆地区,广义西域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本文所指的西域多以狭义范围——新疆地区为中心,同时涉及一些境外地区。 关于葡萄的传入以及名称变迁 中国古代的葡萄,是外来的物质文明,其原产地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一带,大约五千年乃至六千年以前,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南高加索以及中亚等地区开始栽培和进行葡萄酒的酿造。其东传的路线学界基本可以认可为:从费尔干纳盆地(即古大宛)传入新疆吐鲁番地区,再东传而来。其中吐鲁番地区可以说是我国葡萄引入的一个关键中转站。但在我国古代葡萄的传入过程中,特指葡萄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蒲陶、蒲桃、蒲萄等。尤其是在吐鲁番地区,从出土文书看,葡萄的名称不下五、六种。葡萄名称使用上的不规范、不统一,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桃”、“陶”、“蒲桃” 吐鲁番文书是1959年到1975年从吐鲁番古墓葬区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遗址出土的纸质写本,大约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这一历史时期。其中关于“桃”和“葡萄”等不同名称的记载很多,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域吐鲁番地区在高昌郡、高昌国及唐西州三个不同时期有关研究葡萄酒物质文化(包括葡萄酒名称)的珍贵资料。陈习刚先生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关“桃”和“葡萄”等不同名称做过详细的统计。涉及“桃”、“蒲桃”、“陶”等不同名称的文书出自39个墓,达58件。从称谓角度看,其中高昌郡时期文书3件,均称为“蒲陶”;高昌国文书27件,其中“桃”12件,“蒲桃”8件,“浮桃”2件,“蒱桃”1件,“桃”、“浮桃”并用1件,“桃”、“蒲桃”并用3件;唐西州时期文书28件,其中“桃”13件,“蒲桃”4件,“蒲陶”1件,“陶”6件,“蒲桃”、“桃”并用2件,“蒲桃”与“桃”、“蒲桃”与“桃”并用1件。 可见,在吐鲁番文书中,尤其是在高昌国、唐西州时期,有关桃、蒲桃等名称繁多,有桃、蒲陶、蒲桃、浮桃、蒱桃、陶等。称谓众多,因此,辨析文书中“桃”是否指“葡萄”,对于葡萄研究来说,有重要意义。 (二)典籍、诗歌中的葡萄名称考辨 我国古代通称的葡萄,属于欧洲葡萄,这一名称的使用较晚。从典籍记载看,葡萄,“《史记》中写作‘蒲陶’,《汉书》写作‘蒲桃’,《后汉书》中写作‘蒲萄’,后来才逐渐使用‘葡萄’这一名称。两汉时,今新疆地区的伊吾、车师、且末、龟兹、焉耆、于阗等地也都盛产葡萄。龟兹一家能收藏数千斛葡萄。这众多称谓,是随着人们对它的熟悉和喜爱而从繁多到简单的演变规律的反映。在唐人诗歌和文献记载上葡萄名称最普遍的有“蒲陶”、“蒲桃”“蒲萄”几种。如李颀“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岑参“葡萄宫锦醉缠头”。唐代史籍中也使用了“蒲陶”一名,如《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上记载焉耆国“蒲陶”。 从上述在唐代诗歌、典籍中“蒲陶”、“蒲桃”、“蒲萄”、“葡萄”互用,以及吐鲁番文书中的“蒲桃”、“蒲陶”并用互为印证,表明“蒲桃”、“葡萄”是唐时葡萄的通称。自唐以后,历代主要的典籍、类书及文集等,对葡萄的称谓多以此为参照。如《资治通鉴》、《文献通考》、《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多记葡萄为“蒲桃”、“蒲萄”、“葡萄”。尤其是《元史》、《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就更多只记葡萄。通观葡萄传入后,在我国典籍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名称为中原人们接受并相对固定使用是在唐代。 西域的葡萄和葡萄酒 葡萄酒的酿制以及饮用葡萄酒的习俗与葡萄种植的发展息息相关。多年以来中外学者对葡萄种植的原产地、传播路线作了大量的考证性研究,虽然莫衷一是,但在某些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人工栽培葡萄最古老的是西亚波斯、地中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