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而文表修饰接承的区别.docxVIP

高考语文文言而文表修饰接承的区别.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文言而文表修饰接承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而”字的这两种用法一直以来困扰了许多人,但是吕老师的解答并不充分,很难给解决此类问题以切实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他给“而”的用法分类时所用标准的不统一上,(这其实也是很多语法书存在的问题。)吕老师在文中介绍了“而”作连词的六种常见用法,前四种从词性的角度来区分,后两种又从句子成分的角度来归纳,如“连接动词和动词,或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或递进”、“连接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个动词,表示承接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让人无所是从。我们知道,古文中能作状语的词有很多,可以是名词、副词,也可以是动词,关于这一点,《动词作状语例释》(牛丽霞《语文知识》1995.7)、《史记动词作状语考察》(章新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期)等文章都有专门的阐述,感兴趣的老师可参看,兹不赘述。 这样一来,“动词+而+动词”这种结构中,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除了吕老师所讲的并列、递进和承接外,还有修饰,那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呢?一般来说,并列和递进较好鉴别,关键在于承接和修饰的区分,而丁宏仕老师困惑的中心之点也正在此处。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诚如吕老师所言,这里的“泉”“罍”和“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后的“茗”“歌”“红装”都表示“时间上紧相承接”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今从吕老师在文中的翻译)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相继的,“而”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关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为,这里的“罍”与“红装”描述的是“歌”与“蹇”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文言虚词“而”表修饰之浅析 “而”是古代汉语中运用最广泛而又最灵活的连词,它的基本作用是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短语或分句,表示两种行为、性质或事件的联系。从连接的前后两项的意义关系来看,情况很复杂,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并列、修饰、承接、假设、因果和转折。其中,犹以表修饰的用法不易分辨,现在把判断“而”表修饰的方法提出来,希望能给广大师生提供一点帮助。 看下面这组例句: ①子路拱而立。(《论语?子路从而后》)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④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⑤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⑥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 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苏轼《石钟山记》) ⑧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八个例句中加点的“而”并不都表示修饰关系,但有些资料却认为①②两个例句中的“而”也表修饰,“拱”和“跂”作方式状语。其实,这种理解没有注意到现代汉语语法对这种形式的处理。如“坐着看书”、“站着吃饭”、“走着聊天”、“乘船渡江”,这些短语中的“坐着”、“站着”、“走着”、“乘船”,虽然表示方式或状态,但并不是方式状语,现代汉语语法称这类短语为连动短语,有这一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连动谓语句。既然是连动,就绝不可能是修饰关系,而应是并列关系或承接关系。因此“子路拱而立”(子路拱着手站着)中“而”应为并列关系,“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中“而”应为承接关系。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而”表示修饰关系呢? 我们分析一下后面六个例句。③④两句中的“终日”、“晨”是时间名词,作后面动作行为的状语,“而”连接状语和动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