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商城博物馆解说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偃师商城博物馆解说词

偃师商城博物馆讲解词 偃师,南依嵩山,北临黄河。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攻打商纣王,得胜回师,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又因偃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而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继夏王朝之后,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共七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 七个朝代,七十多位帝王,给予偃师太多积存。在偃师境内,保留有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商都西亳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东汉灵台、太学遗址、邙山古墓群及西晋至东汉时期的皇家陵园15处。 另外,不少名人志士也都归葬于此。如身披六国相印的苏秦、武王伐纣扣马而谏的伯夷叔齐、秦王丞相吕不韦、诗圣杜甫、书法大家颜真卿、王铎等。而出生于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的唐玄弉也给偃师厚重的文化谱写下了灿烂的一笔。 夏: 夏商文明展厅始建于1987年,是全国唯一一处集夏商文明展览于一体的历史类专题性展厅。 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考古工作者寻找“夏墟”开始,便在偃师二里头村南,发现了夏文化遗址,因与历史记载的“夏都斟鄩”地望、方位相吻合,而被确认为夏代王都;1983年又在偃师城西发现“汤都西亳”城址,从而使笼罩在夏商王都上空的迷雾被解开。随着这两大都城的发掘面世与深入研究,偃师也就成为河洛之间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成为中国断代史上“夏商两代分界的界标”所在地,把中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年。 二里头遗址范围约三平方公里,囊括二里头、屹垱头、四角楼、北许四个自然村。遗址北部有宗庙性建筑基址,再次证明史书“凡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记载的正确性。遗址中部为宫殿区,四周为手工业和一般住宅区,其间有道路相通,是一座聚集式的都邑,具有早期都邑的内容和规模。在全国300多处同时期的其他遗址中,绝对达不到如此水平,这就说明,二里头就是当时全国政治、文化、商业和贸易的中心,就是华夏第一王都。 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从禹到桀共传14代17王。当时,禹经“涂山之会”确立王权,到子启打破禅让制,确立世袭制度。其间经过后弈、寒浞篡政。到少康时,出现了少康中兴,季杼时夏代到了极盛时期,孔甲时开始走向衰落,三传到桀,被商汤所灭。 1. 王权的象征: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型玉器,有四种颜色的玉璋、七孔玉刀和玉琮。证实了《周礼·春宫·大宗泊》:“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记载。六器即玉壁、玉琮、玉圭、玉璋,玉琥及玉璜。展出的四色玉璋是以青璋礼东方,以白璋礼西方,以玄璋礼北方,以赤璋礼南方。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方之神。七孔玉刀用来祭天地。在这里,七孔玉刀已经摆脱了原始琢玉的技巧,长达65厘米的开片,窄肩宽刃梯形造型规整,两端对称的凸齿,表面以交叉的阴刻直线构成网状几何纹饰,上部等距离单面钻七孔,加工精美堪称精品。这种在礼兵器枘部的细阴线雕刻,为几千年玉器阴线纹的工艺奠定了基础。200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号基址)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器。因现场技术条件有限,为确保其不受损坏,在获取了墓葬的基本材料后,将其整体套箱起取,运回室内。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一件绿松石龙形器终于被清理出来。绿松石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这件器物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它共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直径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0.1厘米左右。龙头为扁圆形,置于梯形托座上,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绿松石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仅在局部发现白色灰痕距绿松石龙尾端3.6厘米处,发现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推测此物与龙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原应为一体。以往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绿松石片集中出土,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但出土时大多散乱而无法复原其全貌。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兽面母题纹饰由新石器时代玉制礼器中的神徽,历经饕餮兽面纹最终演化为瓦当、铺首等实用物的兽面装饰,其纹样载体经过了由礼器至实用器物的转化.兽面母题的产生是祖神崇拜的产物,伴随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其内涵由浓重的原始宗教与王权色彩演化为简单的辟邪祈福主题,其社会功用也从为原始宗教和王权服务向为大众的审美装饰转化. 1993年一座西晋墓,此墓以汉安乡侯、太傅张禹墓碑封门。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