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课件:1.3宋明理学2.pptx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课件:1.3宋明理学2.pptx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课件:1.3宋明理学2

第3课 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儒学的新发展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第一幕:探理学之源孔子仁;礼 仁政;性善论我们来温故孟子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三纲五常董仲舒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我们来知新尊道、礼佛、崇儒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丁云鹏宋明理学 概念:吸取佛道思想,解释儒学义理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原因:内在因素: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外在因素:佛教和道教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使得儒学的地位 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二幕:走理学之路史料再现材料一:吾学虽有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天者,理也 。 所以为万物一体,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 ——《河南程氏遗书》材料二: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材料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而已也。二程理学 天理自然界万物人类社会明道德之善求科学之真格物致知认识:①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②通过掌握具体知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天理可知) 史料再现材料一:朱熹认为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七材料三: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 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可知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近思录》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天理(道心)三纲五常(最高境界)格物致知 明道德之善认识:体系一: ①天理更强调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②格物对象偏重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史料再现材料一:朱熹认为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七材料三: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可知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近思录》材料四: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朱子语类》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天理(道心)人欲(恶心)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最高境界)格物致知 明道德之善认识:体系一: ①天理更强调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②格物对象偏重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体系二: ①天理本质上是人性,是指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是社会性。 ②将人性中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对立起来。 ③方法论只能是“存天理,灭人欲”。支离太简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象山先生全集》陆王心学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传习录》王阳明吾心即宇宙,吾心即天理。心外无理。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王阳明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身临其境形象比喻体会差别:佛教思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朱熹王阳明身临其境形象比喻体会差别:老人跌倒了。朱熹王阳明第三幕:寻理学之果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宋明理学的评价积极性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极性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