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学”与“虚文”之间:晚清改试策论的多重困境(1898―1905).docVIP

“实学”与“虚文”之间:晚清改试策论的多重困境(1898―1905).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学”与“虚文”之间:晚清改试策论的多重困境(1898―1905).doc

“实学”与“虚文”之间:晚清改试策论的多重困境(1898―1905)   策论并非晚清方才出现的新文体,但在科举改制的过程中,作为新旧交替的过渡方案,一度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以往对清季改试策论的研究,基本放置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框架内,将策论视为接引西学的媒介,而多少忽略了媒介自身携带的文类传统。事实上,策论的文体形态与它所接引的知识体系未必是完全兼容的。作为八股文的替代物,策论被认为是更切近时务的实用性文体。但在以西学为摹本的“实学”面前,策论与八股“殊流同源”,都属于“虚文”的范畴。   一、弃“虚文”而兴“实学”   “虚文”与“实学”的对举,可以说是晚清改试策论最主要的舆论驱动力。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五日(1898年6月23日)上谕有云:“若不因时通变,何以励实学而拔真才?著自下科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此条上谕明确道出改试策论的目的在于“励实学而拔真才”。同年五月十二日《申报》对此作注,谓“文运与世运相为转移”,废八股、改策论乃“中国由衰转盛,由弱而强之一大转机”,因“大抵华人之弊,在乎虚文太甚。虚文之甚,皆由八股进阶之厉”。将以八股、诗赋为代表的“虚文”诊断为国人之病根,进而宣称科举改制为国势“由衰转盛、由弱而强”的转捩点,这几乎是戊戌变法前后朝野上下的流行论调。   需要追问的是,何谓“虚文”,何谓“实学”?奏牍、报章中反复出现的这两个关键词,是在怎样的社会氛围、思想背景中被凸现出来的。“虚文”与“实学”的区分,可参见1897年《知新报》第14期上刊载的一篇《论实学》,作者何树龄对“虚”“实”的界定是:“曰礼节,曰仪文,曰名分,曰习俗,皆人事之制作也,虚也。曰理势,曰象数,曰仁智,曰忠信,皆天道之自然也,实也”。这一区分值得注意的是,将“仁智”“忠信”诸德目列入“实学”的范畴。“虚”与“实”的界说背后还隐含着文明与野蛮的分野:   伏羲、神农、黄帝得之,而制器,而开物,而成务,而创世;苗?r猹藜、生番野人,失之而为奴,而作虏,而丧躯,而灭种;培根、奈端、瓦特得之,而强国,而辟地,而生财,而兴学。此固未可与词藻华丽,驰声艺苑者道矣。   借助文明论的视野,作者最终将中西国势的落差归结到务虚还是崇实上:“泰西之国,岂天国耶?泰西之人,岂天人耶?头同圆也,足同方也,趾同五也,肢同四也,心思之慧,才力之雄,相为伯仲。而强弱之形,盛衰之势,判若天渊者,何哉?务实学、不务实学故耳。”   无论以“人事”与“天道”,还是借文明论的框架来区分“虚文”与“实学”,都不免有边界模糊之处,尤其是触及伦理秩序的敏感地带,作者始终不忘将德性方面的要求植入实学的定义中。“虚文”与“实学”的区分,不纯粹是一个学理层面的问题,而是在泰西坚船利炮的威慑下,中国屡战屡败而滋生的危机意识的产物。更直接地说,并非学术、文章本身有什么虚实之分,所谓虚、实。完全是基于时势的判断,取决于国力的盛衰强弱。“实学”与“实力”的对应关系,从日本人安藤阳州撰写的《实学论》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请试思之,今之时何时耶。欧美雄邦,互竞富强,机械工艺之学日开,兵精器锐,日夜觊觎亚东,将使中国为俎上肉,犹不知省警,??衣饱食,苟且偷安,啜古人之糟粕,费根气于无用之空文,拟以御欧美日新之实学。是犹以弓矢剑戟邀击大炮巨舰,其胜败不俟智者而后知也。   弃虚文、励实学,乃是在“今之时何时耶”的诘问下,迫于欧美的“大炮巨舰”,迫于即将沦为“俎上肉”的危局,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实学”之“实”,在于有实力做后盾。在中西实力的较量下,“实学”几乎成了“西学”的代称。只是囿于中体西用的观念,不能赤裸裸地提倡“西学”,故借“实学”为烟幕弹。   “盖实学者,富国强兵之渊源也”,安藤阳州的《实学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实学与富强的连锁关系。1901年6月《北京新闻汇报》上刊载的《考试当改用策论议》,即从富强这一上下公认的“国是”逐步推导出改试策论的必要性。经庚子巨创后,清廷重启新政,以变法自强号召天下,“于是疆臣之奏牍、志士之议论,莫不以改变科举为清源正本之图”。此时改试策论尚处于舆论造势的阶段,“定科举之新章,立富强之根本”,成为趋新者打出的基本口号。而八股文则被诊断为中国贫弱之病源:   盖彼专力于帖括者,其穷而在下,士既失其为士,其达而在上,官遂负其为官……呜呼,帖括迂腐之气,内而固结于政府,外而充塞于封疆,此实中国受病之原。居今日而不废帖括,以试策论,则病源不治,百度皆无以维新。然而欲策富强,夫亦先改科举而已。   推求病本,“中国之痼毒,以八比为最甚”。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改试策论的必要性在于“民智之不可不开,学堂之不可不亟立,科举之法不可不亟改,时文之害不可不亟除”。   戊戌年清廷下诏改试策论,称“策论与制义,殊流同源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