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方言动词字形溯源及文化探寻.doc
东北方言动词字形溯源及文化探寻
摘 要:东北方言作为东北地区人民日常用语,体现了该地域内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东北方言的动词作为其中典型,相较于普通话而言表意更形象,更具感染力。本文以东北方言动词“得”“鼓”为例,通过对其演变轨迹地梳理,以期探寻东北方言中动词所蕴藏的独特的多民族、多地域融合文化。
关键词:得;鼓;东北方言;文化
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之一,一直以来在汉语方言中占有较大地位。由于说东北话的人民族多、范围广、流动性大使其在影响着其他方言的同时也改变着现代汉语。且近年来,随着以东北话作为载体的影视剧、小品、戏曲在春晚地走红,东北方言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广泛传播,其中的动词更是因其与现代汉语迥然不同的内涵和用法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将普通话中的同义词语所表现不出来的程度意义、形象色彩、感情色彩等表现得淋漓尽致。”[1]
一、“得”“鼓”字形溯源
(一)得
甲骨文“得”有三种字形:,三者共同点是皆从又从贝。《说文解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贝,古时为货币、财物的代表。甲骨文字形为以手持贝,意为有所得之意。或从“彳”,“彳”为意为道路,加“彳”部后为行走于道路上有所得之意。观此两种文献可以看出,“得”本义为得到,有所得。卜辞曰:“”(?弗其得三月)。
金文时“得”写为(《亚父癸卣》)(《师旅鼎》),总体看来与甲骨文字形无二。或从又从贝;或从彳从又从贝。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字形:(《克鼎》),从手从贝,亦取得到之意。此时的“得”在“得到”之意的基础上引申出“取”之意,与“舍”相对。《唐风?采苓》一章:“人之为言,胡得焉。”即为此意。后又引申出“俘获、领受”意,“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金史》。得到过多即为足够所以又引申出“足够”意。《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制邑居民,必参相得也。”郑玄注:“得,犹足也。”
此外,金文中“得”的写法还有(《余义钟》)与小篆字形相近。
《说文解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多则切。”《说文》将“得”写为从彳从?从又,将“贝”写为“见”疑为传写过称中出现的讹误,“贝”后简省为“目”。《隐传》:“何以得觐?”这里的“得”从“得到、获得”进一步引申为“能够”之意,此意在古代汉语中应用较广。
经隶变后简化为,楷书写为,字形与现在无二。
(二)鼓
“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名词。《现代汉语词典》中“鼓”主要有三种含义,分别是:名词,指乐器;动词,发动;形容词,凸起的状态。
《甲骨文字典》中“鼓”有五种,字形大体相同。右半部为手执木棍或锤,左半边“为?裕?象上有多饰之鼓形。”整个字解释为“象以手执锤棒击鼓形”。《甲骨文字典》解释“鼓”为会意字“从?源屿?,?韵蠊男危?象手执鼓锤击鼓之形。”甲骨卜辞中“?浴薄肮摹蔽?一字。《说文解字》云“?裕?为钟鼓之鼓本字。”“”(戊戌?告其?酝?于)[3]。可见“鼓”为“?浴钡难苌?字,本义为乐器,名词。作为名词,引申出人名、地名、祭祀名等。“”(鼓其取宋伯,鼓:人名)。而后由名词引申为动词,表示“击鼓的动作”。
至金文时写作(《克鼎》)(《子璋锺》),究其字形与甲骨文差别甚微。《金文常用字典》中将其释义为二,其一为乐器名。《僖传二二?八》:“金鼓以声气也。”其二为动词,击奏。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鼓”与现代一般意义上的打击乐器不同,古代多为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以及宴会祭祀,是仪式化的象征。后由将其动词义进一步泛化为“弹奏”,“皆踞转而鼓琴。”――《襄传二四?八》。
至篆书时写作,《说文》解释为:“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从?裕?支象其手击之也。”段玉裁注曰:凡外障内曰郭。自内盛满出外亦曰郭。许慎认为“鼓”象征着自内向外膨胀、绽开的状态,与现代汉语的“凸起、涨大”义较为相近。根据《说文》中的解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此时“鼓”已经由“击”鼓引申出“膨胀”之意;其次,许慎是就“鼓”字的引申义做解,多有牵强附会之嫌。至隶书作,此后字形基本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鼓”泛指一切此类乐器,但古代鼓却有着严格的大小区分。《说文》“??,大鼓谓之??,八尺而两面,以鼓军事。”经过省形和义项合并写为“鼓”。
二、东北方言动词文化意蕴探寻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语言中即有不同的表述习惯。而东北方言中的动词既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流变,也投射出东北地区的特有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多民族地域的人口成分,独特地理人文气质和苦中作乐的性格。
东北地域上因与华夏主流文化相距甚远,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