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女与忧郁:重读《伤逝》.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厌女与忧郁:重读《伤逝》.doc

厌女与忧郁:重读《伤逝》   一、前提与方法:作者已“死”   在起源神话已遭遇破解的年代,仍执迷于某种假设的“本意”而前索后引,势必把阅读实践导入一个令人苦恼不已的混乱境地。如此,至少要面临三重困难。第一,任何作品只要以人类的语言为工具和介质,都将无法避免“延异”的运作,因为“延异”是语言和意义的条件;那么,语言就不是透明的,它从来都无法精准传达任何人的任何“本意”,而总是某种“本意”的溢逸延宕或指涉中断。第二,纵使存在着作者的某种“本意”,并且可以借助语言得以精准传达(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读者的阅读实践亦无法直达这一“本意”,其原因在于:除了读者同样面对着语言和意义的“延异”外,还必须考虑读者“前理解”的巨大干扰。其实这前两个困难中的任何一个作为前提,就足以彻底终止对作者“本意”的执迷与追溯。这里不妨再仁慈一点,假设还可能存在着“第三”重困难。试着做一反向思考:如果《伤逝》是以小说的形式(浪漫主义意义上的)“表现”了鲁迅与周作人或许广平间的爱恨情仇纠葛,或者是鲁迅的其他什么“本意”,那么,《伤逝》早就已经“完成”,并向所有人关闭了阐释的大门。再提出“《伤逝》的读者”或“阅读《伤逝》”就是自欺欺人,然而常见的《伤逝》解析总是乐此不疲。“读者”这个名词此刻已经是荒诞无稽、没有必要的(不)存在。因此,《伤逝》的作者是鲁迅,但并不意味着《伤逝》的意义属于鲁迅,除非《伤逝》一直处于鲁迅的“腹语”状态。   既然阅读《伤逝》,前提就是读者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存在。或者说,《伤逝》从未完成,它的意义永远向他人敞开,有待读者参与、介入。作为文本,《伤逝》的作者已“死”,《伤逝》属于读者。因此,《伤逝》里面没有可供读者参透的“真理”,相反,《伤逝》是某种“表述”。“真理”仅属于作者,它是封闭的、排他的、反阐释、反读者的。《伤逝》的文本嵌绊在具体的语言、文化、政治等提供的历史氛围中,唯独不与“真理”相关。   在“表述”的知识立场上阅读《伤逝》,就意味着“互文”将是重要的方法。“互文”方法中,既包括文学文本间的互文,也包括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间的互文。而后者往往是最重要的,因为前者的阐释效力往往体现在印证的层次,而后者则可以提升到论证的层次。   二、“子君”的性征与性别   “表述”牵连着语言问题。文本《伤逝》作为“涓生的手记”,是叙事者“我”的策略――尽可能混淆叙事者与人物涓生,以增加忏悔的真诚度。但叙事者可能始料未及的是,在“表述”的方法视野中,这一带有欺瞒性的叙事策略亦可以转化为读者对文本的解析策略――像审视涓生那样审视叙事者。   《伤逝》中有两个重要人物,恋人涓生与子君,但二者并不在同一个语言维度和权力层级上。“涓生的手记”告诉我们,叙事者把言说的权力给予了涓生。文本中的“子君”是在场的缺席,是叙事者的一种表述。文本呈现的“子君”,并不是现实的子君,子君的真实经验在叙事中已被抹除,读者无从知悉。读者看到的“子君”已经经过叙事者“我”或者涓生的代言和过滤。无论文本中的“子君”多么可悲、多么可敬、多么勇敢、多么悲惨、多么琐碎……都是叙事的诡计。当读者谈论“子君”时,究竟在谈论什么?对该问题的认识,决定着阅读的自觉程度。“子君”是被表述者,“她”/它在文本中处于被观察、被建构、被噤声的位置。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子君”是叙事者的心理“投射”。“子君”是被欲望着的幻象,甚或是涓生/叙事者本人。因此,从性征上讲,“子君”是女性,而从性别上讲,“子君”是男性,或者说至少是中性。   那么,在“子君”那里,究竟被“投射”了什么?   三、自然主义;或物质的性别指涉   有学者(比如郑家建先生)认为《伤逝》是最不像“鲁迅小说”的鲁迅小说,因为其中充满了琐碎而冗赘的笔触,与鲁迅既往的简洁似乎格格不入。这一精准的观察,从另一角度来讲,可能正好意味着其“鲁迅性”。   《伤逝》的琐碎和冗赘,主要指涉文本中大量看似可有可无的日常描写。鲁迅的此类笔法可能也出现过――常常见于其对故乡风物栩栩如生而摇曳生姿的刻画,因为其生动和诗意,在审美效果上不会令读者感到无聊和厌烦。鲁迅的医学背景和美术功力更为此类笔触提供了基本保障。这种笔触从艺术手法上讲,属于自然主义式的写作。借用左拉的话说,创作者就像“一个查考事实的观察者”。自然主义的手法在契诃夫和梅特林克那里,体现为日常生活的诗化和抒情,其创作也成为现代主义的典范。但《伤逝》仅有日常的外观,而祛除了其中的诗意,被构建为日常的“非常”与“变态”。   “我立刻转身向了书案,推开盛香油的瓶子和醋碟,……”在《伤逝》的文本脉络中,这句话已经悄然判决了“子君”的必死命运。涓生(因为和子君的自由恋爱)失业后,找到“一条新的路”――通过做翻译谋生。但这条新路并不像涓生当初筹划的那般轻松。遭遇挫败后,涓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